微信分享图

绝对少见的清代老照片

绝对少见的清代老照片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在摄影术到达中国后,很快中国人就学会了这门技术。但当时并没有“照相馆”的称谓。原来,在摄影术传入之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像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和他们开设的“画楼”或者“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纸上。虽然摄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对于画像,摄影不仅价钱便宜,而且形像逼真,因此给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画楼”和“影像铺”的画师也成为中国最早学会照相术的人。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在他们拍摄的早期照片背面的商标上,都印有“摄影家和肖像画师”,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上,还有著名的南桢画楼,辉来影相、兴昌影相等。画师所经营“画楼”或“影相铺”则是中国照相馆最早的称谓。
 
  画楼、影相铺同时经营摄影和绘画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由于照相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人像摄影一时还不具备大规模的推广的条件。而随着油画等西洋画派传到中国,传统的肖像画又注入了新的内容。肖像画与照相之间的关系逐渐地得以固定,从竞争对手演变为具有互补性质的关系。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也有一些画像,是照相与画师之笔相结合的产物,比如一些列祖列宗身着正装像,男为顶带花翎,女为凤冠霞披,各幅画像都差不多,可能有一定的格式。画中人的穿戴都是画的,也可能是按照画样印制的,但是画中人的脸却是根据照相底版直接印制的。

作者:刘满全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