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人多求“洞明”,希望独具慧眼。慧眼一成,泥沙分明。眼里难容沙,只能求“难得糊涂”。“糊涂”或许就是遮眼物,或布、或纸、或纱。“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绘画者来讲,文、章皆为“纹”。纹“落布、纸、纱,于是有了一件件作品。
“世事”、“人情”浩如烟海,广如荒漠。但一瓢水,一粒沙,万千世界皆在其中。蒋非然瓢取男女之情,沙聚悲欢离合。这形成了她第一个头像系列作品。
蒋非然笔下的女头像多带有单线勾画而成的丹凤眼,或洞彻心扉,或幽怨悲凉,有视而疏离,漠然亦摄人。晕染而成的“佐罗式”眼罩她是为眼睛编织的一层纱。她彰显着她的拒绝,警示着距离。但魅惑之力依然透出,将你定在该有的站位上。
手的出现,类似一个支架,撩起了第二层空气纱。两只手或成分开的心形,或成十字形。前者预示爱之召唤,又提示心无圆满。后者有两个冷暖的手掌,竖坚挺而肯定,横温柔而惊悚。画中人,画外人,进退有度?亲疏有别?
而在“拥抱”系列作品,那极度夸张的男人手掌,是彰显女人对控制的惊惧?还是女人对依靠的渴望?不同于“头像”作品,这类作品中的女人表现出一种沉浸。但是是“沉浸”在构建两人世界的忘我幸福中?还是沉浸在明知危险关系、而又把自己抛出的失重中?而画面所有的男人形象都不投入,甚至表现出一种疏远。一个充满雄性力量的手臂豁然截断画面,画面中少有的立体感塑造笔法使这个手臂的力量更加彰显,手掌更加宽大,并与女人柔软的腰肢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要将她的整个身体卡断。
只有女人的牛仔短裤下方的尖利边缘线似乎还在提示着她保持着某种局外人的警醒,但也是一种刺痛的警醒。画面的中的男人即像是一个控制者、不投入者,又像是一个衣架,不过他挂的不是衣服,是个女人。
“距离”是蒋非然最为关注的一个词,也是她在人际交往中最为在意的一个因素。我不知道这是源自她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习惯?还是她经历世事后的自我保护措施?亦或是保持感性存在而设立的栅栏?或者是自己所规定的艺术创作自留地半径?可以肯定的是,生活和艺术中她都充满了对“距离”的坚持。这不但影响了她在画面中对身体的布置,对风景的经营,还影响了她对艺术语言的取舍。“纱”既是她画面的主题,也是她艺术语言的特质。
蒋非然作品的着色和运笔都似乎在营造着一层“纱”。重色在她的画面中非常少见,对各种“灰色调”的青睐一览无余。即使是各种灰色最后组成的交响曲,似乎只有浅吟低唱,有对噪音的突出,但没有歇斯底里;有烟花灿烂一瞬间,但绝不让其照亮黑夜。
她的运笔似乎让人感觉不到她的中国画学习背景。她的笔触既没有锥画沙的尖利,也没有吴带当风的飘逸,更像初学画者的涂鸦。一种“我在即是如此”的质朴,让她放松了对笔墨纸张的苛求,也放松了挤压自我存在或者创作状态的紧张。她用她特有的直接和真实去构建她的“纱”的纹理,这层“纱”并非精美绝伦,光鲜夺目,似乎就是穿着舒服的宽大睡衣,有疏阔的空隙,也有不受光线左右的纹理。
如果说蒋非然所画的人、事、物让可以窥视她对“世事”、“人情”的反应,这里面既有妥协和接纳,也有抗争和站位。她的绘画语言可以让人体会到她得以栖息的所在。而这种语言本身的品质,是打动我的最直接原因。这一种融合了对传统笔墨、西方极简主义绘画、民间画风特有理解的独特语言,即是她自由存在,天天畅快的呼吸孔,也是她作为出色艺术家的理由所在。
门外长河千帆过,窗前轻纱人影绰。挑灯可见芯?遮眼见古今!遮眼纱,“纱”既是蒋非然扩展而出的身心,也是笔墨立命的明证。
作者:刘礼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