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得知蒋非然从国外访学归来的学术汇报展将在河北美术馆开幕时,我不仅为老友蒋世国培养出的才女事业有成而高兴,也为我长年颇为关注的80后水墨画家蒋非然的艺术成长而得意。因为她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硕士时就已经是我策划的《学院新方阵》展览里为数不多的80后领军方阵里倍受关注的画家。
兴头之下,感触很多,欣然提笔,一时语塞。微信非然,索取资料,品读回味。中秋假期返乡在老宅书架上,又找出了她第一本出版社印刷的作品集《蒋非然 图画本(1993-2000)》。细细翻阅,十分感慨。首先是非然小时候就特别能画,她的那个时期的儿童画已经不是小打小闹的涂鸦,而是特别能画有大师范的大画,还画得丰富有趣而不俗。尤其是她小画册的最后三幅作品:2001年的人体速写、2003的人体写生、2004年的自行车速写。简洁明快的构图、流畅变化的线条。从她孩提时期的作品就透出十足的灵气、才气。正是应验了那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再看那时候的非然在这本画册里写道:“我渴望调配出那些简单的颜色,但那份坎坷的心却不再简单。看了儿时的画,我懂了,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拥有一份简单心才是根本。简单的小时候,便有了简单的画,如果在复杂的大人世界里也能带来简单的画,那便是我终生的向往。”蒋非然正是如此执着的艺术追求,简单而纠结地踏入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在校期间,她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的学士、硕士学位。一晃是七年美术学院的系统专业学习,非然从一个天真无邪爱画画的聪慧女孩,成长为一个省级画院的最年轻的专业画家。从非然近年来水墨新作,可以感受到她孩提时率真的艺术天分未减几许,只是方添了青春少女的特有的敏锐感受和细腻表达,更多的是呈现了一个年轻女艺术家靓丽的青涩意味。她2015年创作的《温度》,还尚可是清晰的肢体语言表现,但到了2017年创作的系列作品已经更多是用形体的抽离而孜孜以求极致的含蓄。这些作品中她都大胆地使用大块的冷暖色彩,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映衬,还相互融合。明快的笔墨、流畅的线条绘就着青春爱的语言。生命的追求、矛盾的纠结,如此跃然纸上。非然水墨作品新作的图式日趋展现出非然独特的个性化语言的魅力,也是她生命心路历程别样的艺术表达。
初心不改才能继续前行,非然作为当代艺术家,依然初衷不变,纠结中寻找简单;世俗里追求纯粹。她始终坚持如此才成为了当代水墨画坛的后起之秀。我坚信非然将会继续奔驰在当代水墨艺术创新方阵前列,因为她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同辈艺术家难得清醒和梦想:她告诫自己永远不要“在人群中逐渐失去自我”,而要求自己自始至终“在画画时试图高度自我”。关注蒋非然,走近她的画。我懂了“大道至简,悟者天成。”从简单达到纯粹,追求艺术简单的艺术家,方可成为不简单的纯粹艺术家。
2017年10月11日凌晨写于京城嘉园
作者:杨维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