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6亿天价《枯木怪石图》背后,苏东坡赏石逸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4/64c76deb2b6c9cacd7822453a8a764f3.png


天价古画

 
2018年,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枯木怪石图》以4.636亿港元成交,约合4.1亿元人民币,刷新了当时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成交价的最高记录,也是目前佳士得香港拍卖史上单件拍品的最高拍价。
 
这是一幅简单的墨笔画,画中唯有一块怪石、一株枯树、稀疏的矮竹而已,为何可以拍出天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4/875c4c320cea13d023f628db4cf26e7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4/b79ba14c5c5406ff8d488faa6c97b40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4/b1707190000949b25598045ff073c737.png

 北宋 苏轼 《枯木怪石图》 
   香港佳士得2018秋季拍卖

经书画专家的鉴定,这幅画乃苏东坡真迹,是他公认的不超过3件的传世作品之一。但是,由于画中没有苏轼落款,也有人质疑是赝品。

且不管真相如何,画面中心的这块形状奇异的石头,仿佛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留给观者的一个巨大谜团。

不过,从这幅《枯木怪石图》中,可以一窥苏东坡的爱石趣味,或许就会知道,石头是如何从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进入拥有者的画中,乃至心中。
 
                    
东坡与石
 
苏东坡仕途坎坷,一生行经多地,途中常与石头结缘,石头既见证了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也慰藉了许多失意的时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4/64c76deb2b6c9cacd7822453a8a764f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4/5abf8165b5090a380788a38c1370a593.png

南宋 佚名《赤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一次被贬至湖北黄州的苏东坡,虽官场不顺,却有一颗闲心。

他在齐安江沿岸收集了大大小小共289枚石头。美石个个温润如玉,大有几寸,小如枣子,全部装入古铜盆中,再注入水,显得清明可爱。

苏东坡特作《怪石供》来记录这件事,对于此时此刻的他来说,石头就是苦闷的日子里的乐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4/0237edf2c0770f89cbcfb589f5bbe2f9.jpg

 《素园石谱》雪浪石

苏东坡任定州知州之时,获得一白脉黑石,其纹理如雪浪翻涌,变化间穷尽水之变,就像画家孙知微所绘《水涧奔涌图》,故以“雪浪石”命名。

苏东坡爱极雪浪石,不仅以石盆供之,以水养之,还将其室名为雪浪斋。后来流放至偏远的海南之地,他也要作雪浪石诗,以石寄托思乡之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4/66f9f8b6e5ac4dd0e680a502a814637f.jpg

宋 杜绾 《云林石谱》卷首

从扬州表弟处获赠的绿石则圆了苏东坡的归老之梦。此石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形貌似山,他将其取名为仇池石

仇池源于仇池古国,是避世的桃源之地。苏东坡对此深深向往,曾写下万古仇池穴,归心负雪堂之句,虽身不能至,却可暂借石头游心往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4/bae9be39e81ea81ee90c9c2877818b05.jpg

 北宋 赵昌《岁朝图》绢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由此看来,一块石头,被文思、愁闷、乡情反复涂抹后,就再也不只是石头而已了。它的纹理是浮想的海浪、它的沟壑近似向往的远山,它的孔穴则是去往桃源的通道。
 
      
供石赏心
 
从苏东坡置石、盛水养石的做法可以得知,早在宋代之时就有了供石的概念。

宋人将粗犷的石头迁入文雅的室内,用底座或底盆固定,以清水养护,供长久欣赏,寄托思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4/2ced8b34f6d6de6068c31fd3951e92d1.jpg


在那个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人们赏玩奇石成风气,他们对于那些从千山万水中偶遇的奇石,可以说是视若珍宝,爱若生命。
 
如今供石之于人们,更多的是作为空间陈设中的一个风雅的符号,一件被欣赏、被观看的艺术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4/606ffd2f9d0ef0289e4456f0c5b81cd5.jpg


但是,假如将石头的形状、孔洞、纹理剥离掉与瘦、透、漏、皱有关的视觉审视,那么,那些对赏石的真实想象,以及石头之外存在的意义,也许才能让一块石头从雅致的案几上真正住进心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4/71dc67a34e7cd8a5fd8a2697873584e2.jpg


如此,今人将石供于案上的心情,或许能与千年前的苏东坡,产生相似的共鸣。
 



©文字 / 徐行

© 图片 /雅昌艺术网、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