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葆光,隶书、白文印
.
《庄子·内篇·齐物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古人的认知有所局限,都有怎么样的局限呢?最初以为世界并没有任何事物,这就是宇宙初始的尽头,不能再往前了!随后以为天地间有了事物,但还是没有分别的混沌一片。再然后有了万物的差异,但还是没有是非好恶的分辨。有了是非的分辨,对大道遵循就有了折扣亏欠。违逆大道,正是因为爱恨偏私的出现。这真的算是对大道的亏损吗?或者就不算是对大道的亏损呢?因为有好与坏的差别,昭文先生才去弹奏琴曲;因为听众不能分辨琴曲的好坏,昭文先生才不愿意继续弹奏琴曲啊。
姑且不论天地有没有从无到有的过程,人的认知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最初的茫然无知,到混沌若有,再到分辨万物,最后产生出好恶是非,私欲偏执夹杂其间。这算是进步还是退步呢?是非爱恨既有不足的缺陷,也是进步的动力,当然也能够摧毁进步与美好的事物。奸猾多疑自得炫耀的愚氓,也在明了大道者的谋划之中。庸碌平凡的存在之中蕴藏着进步的可能和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明彻大道。
.
.
.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大道真理并不区别是非对错,言语论断也没有什么是非的标准,只不过是人们各自一亩三分地的认知局限罢了。每个人的认知局限和观点,生出不同的左右分别、尊卑伦序、差异不同、竞取争夺,这是大道运转的八种方式规则。因此分别的存在,是因为有不可分割的地方;有辨别,是因为有无法分辨的存在。了解大道的人包事物各自的不同,众人却急于展示他们的爱憎,炫耀一面之词。所以强词雄辩的人,多是因为偏见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能够在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停止言语行动,才是最高的智慧。谁知道不需要言辞的辩驳,不用说明的大道呢?如果能够知道,那就是天地的宝库。注入再多也不会满溢,取出多少也不会枯竭,不知道从何而来,这就是潜隐包容而得永葆的光明。
每个人的言语,都是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认知范围做出的判断,如同站在不同方向的人,对左右方向的分辨各不相同,不同出发点和认知的人们对左右方向、伦理道义、分别辩论、竞取争夺各不相同,但这些正是大道运转所必须的差异和方法,只有通过这些纷纭众生汇集成的滚滚的洪流,才能够避免单一认知的偏见裹胁,在无为之下达成大道的不偏不倚。通过不同视角和认知的碰撞竞争,获得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
.
.
.
.
《古风》
唐·李白
.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