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管弦醉客,草书、白文印
.
理性主义:以先天的先验的理性为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基础;经验主义: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开始。康德则试图调和二者,既要有后验的感性材料内容,也要有先验的超感性理性存在。但他仍然是以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来解释这些内容,从逻辑判断的质(肯定、否定等)、量(普遍、个别等)、关系(因果、目的等)、方式(必然、偶然等)四个方面分析事物的范畴。
关于情感与目的性的《判断力批判》,被康德用来沟通关于哲学认知的《纯粹理性批判》与关于伦理实践的《实践理性批判》。康德所谓的目的,是指造物主设计安排的目的,被分为两种:主观符合目的性,是符合人的认知想象力与知解力,便于认知并感到愉快;客观目的性,是事物结构形式符合其本质应该的结构形式的完善。
他一方面想要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另一方面又要调和自己关于认知与伦理的理论体系。将本身互相关联的事物及其各部分割裂开来进行哲学的思辨,同时混合着康德自己重新定义的名词概念,就使康德的著作变得十分难懂。
.
.
.
经验主义把美等同于愉快,认为审美只带来感官的快感;理性主义把美等同于完善,认为审美只是一种低级的认知活动。这二者虽然各有偏狭,却涉及到了审美需要参与的两个方面,感官与认知。审美并不是他们各自认为的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两方面都具备,两方面交集在一起的活动过程。
康德则从二者之中各取一部分,以经验主义的情感为审美内容,以理性主义的判断力为审美方式,舍弃感官的方式与完善的内容,强行嫁接出他自己的混搭美学概念。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情感的判断,这个判断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内容意义。这种割裂式的判断,是正常人类难以胜任的,也违背了真实的认知感觉与审美过程。让人不得不猜测坊间流传已久的,可以致人疯狂的哲学研究,恐怕大约便是滥觞于此啊。
为了能够在思辨与逻辑上保证其成立,康达进一步割裂了美感、快感与善,将快感归为厉害计较的欲念满足,审美关照不能涉及厉害与欲念的满足,审美只是对审美对象形式的关照和判断,不涉及实践的内容,因此也就不同于涉及目的伦理的善。“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善的东西受人尊敬赞许。审美的快感是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于是就有了这样冷酷而割裂的审美概念:不掺杂丝毫利害,对审美对象保持冷淡的态度,才能在审美趣味中做裁判人。
.
.
.
在康德看来产生审美愉快,不是根据主体欲念利害的个人特殊情况,就有理由对一切人都有效,有理由想象一切人都能感到同样的愉快,且这种普遍性不依靠于对象而是主观的普遍。他先行假定共同感觉力的存在,一切人对人认识功能的和谐只有活动感觉的共同性,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判断才是审美判断的快感来源。
将不涉及概念和利害,符合目的性而又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认为是纯粹的美或自由的美;涉及概念、利害和目的内容意义的美,只算做依存的美。他认为“花卉、自由的图案画,以及没有目的地交织在一起的线条”就是典型的纯粹美。即便是单纯的颜色、音调、自然美,仍然因为依存于感官,不能算做纯粹的美。
这差不多就是现代西方许多绘画流派,创作出的各种令人费解的作品的思想来源,理解康德的美学就是了解这些艺术流派的方便入口。当然理解并不代表肯定这些作品的模式和价值,割裂自身的感官与认知进行所谓冷漠的审美欣赏,必然是让人难以理解和感知,让艺术与艺术家走向偏执与疯狂。康德自己对这种割裂也有所觉察,于是又补充道“审美的快感与理智的快感二者的结合,对于审美趣味确实有益处。”
.
.
.
.
《怨情》
唐·李白
.
美人捲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