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块不解风情的石头,如何让人共情?
在成为掌中至宝之前,石头本生于山林之中,既无心,也无情。但是,经过雕刻师的打磨、雕琢之后,石头却可以成为人们的日常亲近之物,安居于心,生出了特别的“人味”。
这种“人味”,让原本清冷的石头也不免热闹生动了许多。可以说,有了“人味”的石头,才能耐人寻味。
在寿山石里,许多雕刻主题都与“人味”息息相关。
比如“竹林雅聚”、“松下雅聚”、“深山访友”等题材中,石头里的人被刻得三五成群,聚在了一起,谈笑风生,举酒属客,互诉衷肠,引得红尘里的俗客也不禁向往石中的这片隐逸山林。
萧疏的竹林、静默的古松、寂寥的深山,浸润了“人味”之后,显得温暖明媚。
威猛的古兽,常常被刻出亲昵的姿态。
在“母子情”寿山石题材中,小兽依赖在母兽的背上,又或是双兽相互嬉戏、打闹,从它们目光的相接之处,雕刻师拟出了母子之间温柔的亲情。
对世态相的刻画,也是寿山石佛造像的重点。
庄严肃穆的佛陀要刻得贴近凡俗,沾染一身烟火味,才能贴近人心。那些沉思的罗汉,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都在暗示着“人人皆有佛性”。
更不必说体态曼妙的美人,从细腻凝润的寿山石里脱胎而出,人面桃花,肤如凝脂,倾国倾城也倾人。
细腻生动的情感、丰富鲜活的场景,令石头色味俱全,而玩石人的情感投射,也令无知无觉的石头有了喜怒哀乐。
于是,细心观摩石头的人,在石味之外,也不可避免地品出了另一种滋味。
这个滋味酸甜苦辣,后劲十足,是小欢喜、小确幸,也是小寂寞、小伤感,让人切实地体会到一种“生之乐趣”。
虽是把玩石头在手,却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当然,石头的“人味”不单单只是所刻画的种种富有人情味的场景,还有玩石人对石头的一往情深。
他们反复的地盘玩,将自己的时间、经历、故事,一一沁入石头里,日久天长,将石头烙印成生命中的一物。
同时,石头也从荒凉枯寂的山里,根植到了滚烫火热的生活里。
从一块顽石,到通晓性情的灵石,本是无情物的石头,最后成了有情之物。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