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4月初,《心远集:杨刚谈艺录》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后,朋友和读者们陆续通过电话、微信和公号私信等咨询相关情况,现汇总回复如下。
问:杨刚先生写作情况如何?
答:杨刚喜欢读书,涉猎颇广。唯《周易》一书,历代注疏藏约六七十种。我们也在整理杨刚藏书,适时将公布《杨刚藏书目录》。杨刚亦能文,自有风格。上世纪90年代,他在《北京晚报》发表大量散文,比如《养狼》等,颇受好评。以至于当时编辑建议杨刚开专栏,因不愿受束缚,终未同意。杨刚也在《美术研究》《美术》等学术刊物,发表《论记忆画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作用》《谈谈我画的<迎亲图>》等学术论文。
杨刚和文学界互动频繁,与很多著名作家交往密切。他与姜戎是中央美院附中同学,是一起插队的难友;和北岛是楼上楼下邻居,经常互借唱片、讨论问题。杨刚为多部文学作品画插图或封面,比如张承志小说、《今天》封面、老鬼《血色黄昏》、叶广芩《状元媒》等。读者如有兴趣,可参阅我们在“亦中亦西”公众号所撰《杨刚为张承志所画成吉思汗插图》《杨刚的<皇城遗韵>系列--兼论被用于<状元媒>封面的一幅作品》《杨刚所绘连环画<铁骑>》《杨刚为老鬼所作的封面与几幅插图》《杨刚与狼》《杨刚与北岛及<今天>的一段缘分》等文章。
杨刚辞世后,我们进一步整理他遗留的作品,发现有二十多万字文章。分为两类:一是自传类,谈自幼及壮的经历,可惜至80年代戛然而止;二是谈论对艺术的理解、展览自序、所写序言和评论、评论家与其对谈等。这部《心远集--杨刚谈艺录》是第二类作品汇集,约14万字。
问:为什么取名《心远集》?
答:杨刚喜欢陶渊明,常读其诗、崇尚其人,其一生闲适恬淡颇似陶渊明。2006年,杨刚从北京画院退休,迁居朝阳区曙光西路,于附近购画室,名为“入境庐”,典出陶渊明。我们心知杨刚之志和心性,于是以“心远”名是书,一示杨刚虽居京城闹市,但心远地自偏;二言杨刚以中国绘画责其开出生面为己任,不为小境拘束,心地宏远。
问:封面设计选择杨刚《睡入一槽晴空》有何考虑?
答:封面为东方出版中心设计,画亦他们所选。出版社提供了两个版本,我们择此,以为颇合杨刚状态。《睡入一槽晴空》是杨刚“傻小子”系列一幅,有自传性。“傻小子”系列作品是杨刚晚年回忆内蒙古放牧生活,情不能已,于是创作系列作品。杨刚《关于“傻小子”意象》言“傻小子诉说着过去,又代表着作者的眼下”,虽垂垂老矣,但初心不改,依然秉持傻气(乔布斯“stay foolish”)。即使杨刚年轻时的内蒙古题材创作,亦不属“伤痕文学”“知青美术”范畴,其中没有哀怨情绪。因为不论60年代杨刚去内蒙古放牧还是70年代去锡林浩特文化馆工作,都是其主动自愿选择。杨刚热爱草原,爱那片土地上的人、马、羊等,尝言马是我师、草为吾友,草原上自由状态与其精神气息契合融洽,草原的枯荣让他世事洞明,故虽备尝苦辛,但乐在其中,至死不悔。
《睡入一槽晴空》描写 “傻小子”径自脱衣入马槽、悠然泡澡、不觉睡去,当其时也,衣服在旁犹若蝉蜕,马儿在侧悠然吃草,高天大野、碧草如海,天地寂然、人马无间,何其无拘无束、逍游洒脱。杨刚和一位评论家曾讨论耶稣降生于马槽问题,但此处不必宗教引申,或可见无拘无束自由状态,用为封面契合杨刚精神气质。
我们本来请中央美术学院治书法史成就卓著的刘涛教授(即《读书》杂志上常常刊文者,很多朋友们误认为是我,今趁机做一下说明)题写了“心远集”,刘涛先生深情厚谊,非常认真地以曹全碑笔意题写了多幅供我们采择,但终因是繁体,未能使用,以为憾事。于是复请董正贺先生题写了简化字,用爨宝子笔意,古朴厚重。
中央美院刘涛教授题写的书名
问: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心远集》分为四辑:论艺第一,自序第二,师友第三,访谈第四。“论艺”辑收录杨刚讨论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绘画、自述艺术追求之路和艺术观念等类文章。以下几篇尤须重视。《当代中国画》是90年代杨刚应高居翰先生之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地讲学的讲稿,论中国当代美术诸家,三言两语能抓住画家特点风貌等。编辑此文时,我们因篇幅太短(一万多字)深以为憾,否则可成一部杨刚所作“中国当代美术史”。于此可见,杨刚对当代诸家了如指掌,且知自己在时代之中定位。中国美术馆安远远副馆长语人曰,杨刚虽深居简出,几乎不涉世事,可是他看展览非常频繁,在中国美术馆就偶遇多次。《中西结合的艺术个案》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是美术创作中的大忌。从道理上讲:不专一经常会导致一事无成。但是从我的个案上看,‘从一而终’的内涵有所不同,‘亦中亦西’就是我的‘一’。” 可谓夫子自道,最见其创作志向与格局。《极古极新 亦中亦西》较诸《中西结合的艺术个案》,加入古今维度,处乎今之世,欲为大画家,必也处理好中西古今关系,实实在在用力,方能得其所哉。言中西古今,易入虚空,《绘事随缘》可见杨刚创作实绩。该文第一部分“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位”,可理解杨刚成长历程,可参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一个人视野逐步打开,志向亦渐确立,累积之功大也,关键在于自新不已、不固步自封。“我的创作”部分是杨刚对其一生创作大致分类:人马画系列、从象到傩系列和人体、动作和范儿系列等。杨刚辞世前两年,在“亦中亦西”公号刊发其创作几个大系列,语友人许涿先生曰:“可矣,我一生成就于此可见。”《从艺录》细分创作阶段,可了解杨刚渐进之具体过程。“自序”辑收录杨刚展览和画册序言,以年代为序编成。杨刚历次展览尤以两次最为重要,第一次1996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超越自我--96杨刚艺术展”,此时杨刚50岁,由西人中,水墨写意已经成熟,喷薄欲出。吴冠中先生往观多次,赞曰:“中国水墨画,数五个人有杨刚,不,数三个也有杨刚。” 第二次为2021年,杨刚辞世第二年中国美术馆举办“自由长旅--杨刚艺术展”,展出水墨、油画、工笔、速写代表性作品150余幅,是杨刚艺术成就的初步总结,观众由此得窥杨刚创作大致风貌,获得美术界和广大观众极大好评。杨刚尝言,到了一定阶段,师友之谊超过血缘之情,诚然诚然,所以有法脉、文脉云云,故是书列“师友”一辑。杨刚老师中,尤以卢沉、周思聪先生为重,杨刚作《良师益友卢沉先生》《回忆卢沉、周思聪先生》纪念两位老师。中央美院附中期间,杨刚的老师以老校长丁井文为重,故亦作两篇文章《心中的丁井文校长》《艺途贵人》纪念老校长。自2002年至2019年,德国久久画廊主理皮特为杨刚在德国举办了19个展览,是杨刚最为重要的画作代理人,故收《致皮特的信》,纪念他们之间珍贵的友谊。收录杨刚为王颖生、兰子、林兵等所作题跋和序言,展示杨刚学生们创作情况。访谈辑共四篇,杨刚向发问者介绍生平、艺术经历、创作情况等,是理解其创作第一手资料。
另附录三篇:第一篇为杨刚自撰、杨肖修订的《杨刚年谱简编》,简单纪录杨刚行迹和创作情况。我们正在写作《杨刚年谱》《杨刚传》,两书骨干即是此简谱。第二篇为杨肖与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对谈《万法皆通 无问西东》,吴先生提出杨刚创作中的“体积感”等概念诚为理解杨刚的关键词。第三篇为《杨刚画作精选》,择是书相关代表性作品12幅编为一辑,读者可管窥杨刚水墨与速写创作风格与成就。
此书以2019年4月28日杨刚辞世之际北京画院所作《亦中亦西与极古极新--杨刚先生生平与艺术成就》为序,交代杨刚一生大致行迹与取得的艺术成就。杨肖撰写《编后记》,述编辑旨意、思路、期待等。文末之言尤见我们的基本考虑:“杨刚是不世出的画家,现在因为种种原因,艺术界、学术界和普通读者对其意义尚认识不够。我们恐杨刚的作品散乱无统纪,惧后来者不能得其全貌,于是努力做些初步的整理工作,守先待后。寒山有诗曰:‘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此亦我们整理杨刚作品之愿也。我们在研究杨刚与吴冠中先生交往时曾引孟子之言:“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千古英雄尚且淘尽,有何执着,一切交给历史。“ 我们虽是后人,但以研究者和史家心态对待杨刚的创作。
问:《心远集》对于理解杨刚先生的意义是什么?
答:理解一位画家,固然要观其画,也要读其文。画为心象,文章亦为心象,双管齐下,两重证据。读画、观文、了解其生平,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问:如何购买此书?
答:因为疫情原因,目前我们只收到少量样书,尚不能广泛赠送。这一波疫情好转后,可在书店和相关网站购买。
问:今年还有杨刚先生展览与出版计划吗?
答:2021年,我们已在中国美术馆策划反映杨刚整体创作情况的大展。此后,拟策划一系列展示杨刚某个面向和局部的专题展。然而今年疫情汹汹,原定展览不得不推迟。因此今年工作重心是出版杨刚先生作品。《心远集》是杨刚先生谈艺录。《惟与时逐》是杨刚自传,已在编辑。《运动百态》是杨刚体育题材创作精选集,该书以北京画院和深圳美术馆主办”生·生--杨刚艺术展“为基础,广泛收录冬奥、田径、游泳、传统体育等类作品,正在编辑。
问:《心远集》是否有宣传推广计划?
答:因为疫情缘故,线下活动受限。我们拟举办系列网上座谈、读书会等,邀请相关专家参与讨论。
2022年4月23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