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5-12 13:55
暮春四月,当索玛花在山间悄然绽放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院荣誉教授韩玉臣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启了为期19天的写生之旅。这是他继甘肃、新疆、内蒙、湖南、贵州、云南、山西等10个少数民族写生后,又一次重要的民族题材艺术实践。
采风创作期间,韩玉臣克服高原强烈紫外线、山间风沙及多变天气等困难,深入彝族村寨坚持写生,19天完成了13幅生动展现彝族风情的写生力作,用画笔诠释了艺术工作者的执着追求。
现场合影
画家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刻画了彝族人民的勤劳质朴、豪迈坚毅。作品《灶火前的吉火么阿子》《靓丽的吾尔美美》《大山的阿惹》等,因真实展现彝族生活而广受赞誉。其中,村民吉克拉合的形象尤为震撼——180厘米的“天菩萨”长辫、沧桑的面容与厚重的民族服饰,在艺术家笔下化为传递彝族文化精髓的符号。
活动现场
韩玉臣分享了此次写生感悟
现场导览
这些饱含人文关怀与艺术思考的写生作品,很快在艺术界引发热烈反响。5月10日,在新世纪中心9楼韩玉臣美术馆举办了“韩玉臣凉山彝族油画写生研讨会”。邯郸油画学会、书法家协会、王雪涛花鸟画学会等艺术团体代表及中国报道、北京雅昌艺术网、邯郸日报、邯郸晚报等媒体记者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欣赏韩玉臣的写生佳作,探讨艺术创作心得。
学术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者首先观看了写生纪实短片,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随后,韩玉臣分享了此次写生的感悟,他动情地讲述了创作心得:“走进大凉山的每一天,我都被彝族同胞的淳朴热情深深打动。他们黝黑的皮肤、明亮的眼睛、独特的服饰,都蕴含着这个民族千年的文化密码。我努力用画笔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动人瞬间,让画布成为连接不同民族心灵的桥梁。”
在学术交流环节,邯郸艺术界代表围绕韩玉臣的艺术创作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专业解读,高度评价了其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
《昭觉的海来阿木》 规格:100×80cm
《依嘎村的石洛石西》 规格:130×85cm
《休憩的吾尔金哈》 规格:100×80cm
《阳光下的老阿嫫》 规格:130×85cm
《牛栏边的烙日依西》 规格:130×85cm
《身披查尔瓦的吉牛石天》 规格:85×70cm
《站在家门口的老阿嫫》 规格:150×80cm
邯郸市文联主席王金东高度赞扬了韩玉臣的艺术创作,指出其作品扎根生活、情系人民,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展现时代风貌。王金东表示,韩玉臣在民族题材创作通过饱含深情的艺术表达,潜移默化中实现培根铸魂的艺术使命,彰显了新时代艺术家的文化担当。
邯郸油画学会副会长李世锦和方志嘉从技法角度进行了专业分析:“韩玉臣擅长通过各民族风俗展现独特性,将人物表情、服饰特色与环境元素有机结合,在短时间内完成富有生命力的创作。其油画还融入了国画点线技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长辫等身的彝族老人》 规格:150×80cm
《靓丽的吾尔美美》 规格:100×80cm
《大山的阿惹》 规格:150×80cm
《石墙前的吉牛衣干》 规格:150×80cm
《头盘螺髻的老阿达》 规格:85×70cm
《灶火前的吉火么阿子》 规格:130×85cm
著名画家李力工感慨地说:“韩玉臣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大凉山写生,以真挚的笔触描绘劳动人民的坚韧与质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为美术创作扎根现实、讴歌时代树立了标杆。”
此次研讨会既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对话,更成为指引邯郸文艺创作方向的重要里程碑。活动深刻彰显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讴歌时代的创作理念,通过艺术精品的创作实践,为邯郸文艺事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推动地域文化繁荣迈上新台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