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一个清凉的夏日傍晚,我们驱车来到艺术家陈坚的工作室。室内光线明亮,原木桌椅,窗明几净,摆放着几大束鲜花,最新的作品摆满了整个工作区。泡上一壶绿茗,一只名叫“鑫鑫”的阿拉斯加雪橇犬温顺地依偎在我跟前,一切显得那么轻松与惬意。金融危机,艺术市场衰退的大环境下,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躁动,这里永远是艺术的纯净世界,艺术家辛苦耕耘的田园和心灵休憩的港湾。
心灵:从大海到高原
陈坚先生出生于青岛,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水彩画学会副主任。曾参加很多国内及国际展览,多幅作品被国内美术馆、博物馆、集团公司、个人收藏。山东青岛和新疆帕米尔高原,自己的家乡和爱人的家乡,是画家陈坚整个绘画历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地方。这也是他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不尽的源泉。最主要的两个系列作品就是描绘胶东半岛的风景和塔吉克族人生活的场景。在接受我的访问中,他讲起青岛的大海和塔吉克族人的故事,投入的神态,让我不禁神往。真诚的艺术还真的是和生活息息相关。
陈坚:我1997年进入中央美院学习后,开始专门的从事水彩创作,到现在差不多十多年了,之前的七八年也一直很喜欢画水彩,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训练。
我每年会有一段时间在青岛和新疆度过,其他时间就在北京的工作室画画。我画的题材都是和自己生活有关的东西。不管什么年代,绘画都是有感而发的。我青岛的家就在海边,从小在海边长大,喜欢看大海,对海特别有感情。我画的很多大海其实不是现实的海,而是带有我情绪色彩的海。失恋了坐在海边看大海,大海根本就不是蓝色的。被人骗了钱,再去看海,又是另外一种颜色。今天有高兴的事,或者跟女朋友一起带着惬意的心情去看海,本来不蓝的海感觉却非常蓝。色彩代表一种情绪,情绪也是一种色彩,互相转化。就像电影的滤镜,色彩基调首先代表了情绪,愉悦的、兴奋的、浪漫的、苦难的、焦虑的,或者悲伤的、迷茫的。色彩对了,情绪就可以准确的表达出来了。
在绘画形式方面,以前接近印象派、写实主义,比较传统。现在的作品,包括用线、用色、各种表现方式我都会做新的尝试。每一个阶段的画我都在寻求变化,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表达上。生活的变化和认识的不断提高,是促使我在艺术上改变的根本。我想要寻找一种情感的表达,有真实的感触和痛快淋漓生动的绘画味道。我也喜欢当代艺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也收藏了些当代艺术作品。但是我不会模仿、跟风,会按照自己的路子,按照自己喜欢的去画,完全是个人对生活对画面的体悟。这需要时间的积淀,欲速则不达,我会沿着这条线索一直走下去。
因为我爱人家是新疆的,所以它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非常喜欢新疆。新疆有十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古丝绸之路贯穿其中,很多艺术家画过它。我们经常去帕米尔高原,喜欢画生存在那里的勤劳、善良、朴实、真实的塔吉克民族,没有被商品经济污染的心灵。我对这个民族有特殊的认知和感情,因为喜欢就想画出它来,就去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包括帕米尔的雪山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及他们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情感。我觉得一辈子表现的内容是有限的,像艺术大师高更就以画热带岛屿塔西提岛屿上居民的生活,而为后人留下许多经典作品。我画了近十年的塔吉克族,就像挖井一样,总想把水挖出来才算完成。不能左挖一块地右挖一块地,用心不专,没有脉络,我想一辈子很专注的干一件事。
除了经常去写生和体验生活,我还读了很多关于帕米尔的书。这就像谈恋爱一样,首先你要爱她,才想去关心她了解她,要爱她的家乡,了解她的家乡,了解她的父母,也要爱她的父母和她的亲戚朋友。这样才能够融和其中。绘画就要融、就要合,这是人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认识她,了解她,知道她的喜怒哀乐,再表现她的时候才能够表现得生动真实。像莫兰迪画的静物,没有表现宏大的题材,但是仍被人尊为大师。因为画面特别有味道,不自私,不会填得很满,留给你更大的想象空间。物与物之间、造型和色彩之间有丰富的想象力,甚至表现出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哲学和思想。这是我对于爱情、生活、创作的一种理解状态。
在塔什库尔干,我跟夫人就住在哈力恰木家里,和她的父母、家人都相处得非常好。画中表现的人物都是我认识的,几年下来都处成了朋友。并不单纯是拍点照片回来加工,每个人我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画他们时的美好记忆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经常会结伴出行,一起望着远处的雪山散步,或在草地上躺着看变幻无常的云彩,交流和了解相互不同的世界。阿达经常说 “哎呀,你们北京那个地方乱得很,去不了,人太多了。我这个地方吧,你看……”,从小看着雪山、草原、蓝天长大,他们一下山见到那么多人,就会头疼心慌。远处是“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小孩子赤着脚,流着鼻涕,穿着变小了的衣服,天天朝雪山喊“慕士塔、慕士塔……”,就觉得很幸福。物质生活在我们看来有点简单,就那么几样东西,不像咱们的饮食和娱乐那么多花样,但是我觉得他们的精神气质特别好,即使贫穷也觉的很高贵,见人特别亲切很有礼貌。习俗传承得也非常好,孩子见到长辈说话尊敬的感觉让人很舒服。你到那边去,虽然他不认识你,一看你是城外边来的,就会热情地邀请你去家里做客,给你好吃的、好喝的,把好东西都拿出来招待你,给你好屋子住,也不收费,很尊敬你。他们觉得人和人之间就应该这样,不会像城市人因为生存压力很大,而使人际关系很冷漠。在这里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是十分和谐的,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今年10月份我们计划还要去帕米尔高原,这次准备住的时间长些,生活在其中感受会不一样,跟那里的老朋友聊天,就像走亲戚一样。胶东半岛和帕米尔这两个地方,一东一西,一山一海,自然和人文的丰富性就足以让我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知了。
水彩:从材料到思想
陈坚先生对中国水彩画的现状有很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对它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中国水彩画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讲到水彩是一个独立的画种,以前被看得太低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今,希望水彩界能够有所作为,希望自己可以为中国水彩画发展贡献一份建设性的力量。我们祝愿这份美好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陈坚:油画和水彩几乎是同一时间从西方传进来的。从鸦片战争开始传入的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和观念,包括绘画。现在看来,油画的发展要比水彩好很多,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但我发现近20年来,水彩画的发展已经相当快了,美协也介入进去了。之前水彩多充当油画创作草稿,或者油画写生材料携带不便的替代品。以前全国美展没有水彩画种的独立展区,第九届才加进来。可能再过十年,中国水彩画就会有更大的提升。现在好多艺术院校都设立了水彩专业,并逐步建立系统的体系。借鉴油画、版画已有的体系,从造型、色彩、创作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基础素质教育得到加强,可以使学生整体素质很快提高。从现在开始,用不了很长时间,可能是五年,也可能是三年。
我现在看到很多年轻人画得非常好,有很扎实的造型能力,而且色彩感觉很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水彩画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必须要有中坚力量和大量的年轻人进来。我现在正在策划20到30人的展览,从全国45岁以下水彩画家中选择,每年举办一次展览和研讨会。作品都是纸上作品,从画面上感觉很不错,而且也有当代性、观念性。
水彩画的表现其实也很难,在技术性上要求比较高。现在国内有很多其他画种的画家,包括理论家、收藏家和美术馆的负责人意识中还没有对水彩画产生足够的重视,其实中国水彩画在近三十年来在各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和改变,不比其他画种落后,而是中国美术界发展最快的一个画种。
美育:一种理想的开端
我们从水彩画的地位话题谈到中国人的美育缺失问题,谈起在欧洲一些国家,父母会从小带孩子去参观各种博物馆、美术馆,会对儿童进行美学、艺术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陈坚先生认为: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存在缺陷,跟中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关系。
陈坚:现在的问题很严重,中国人从小的基本美育是缺乏的。可受熏陶的环境太少,很多城市连美术馆都没有,更别说看到好东西了。在基础教育中没有把怎么去培养审美,怎么去认识和欣赏艺术当成一门真正的科目。包括音乐教育及其他素质教育完全缺失,比如交响乐,现在20多岁甚至30岁以上的人几乎是很少能够欣赏的。甚至包括公共道德,交通规则,交际礼仪,这些基本的常识都是缺乏的。比如说什么场合,不能说话,不能大声喧哗等。听一场好的音乐会,看一看京剧,看好的东西会养眼、养心,会使人慢慢进步,提高自己的素养。近期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透纳水彩画大展”,展出大量珍品,作品虽然已经200多年了,但是看后特激动,可学的东西很多。
没有基本的美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就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成功有三种要素:热情、技术和实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三者缺一不可。首先你要热爱你的工作,第二要有技术和实力。有热情和实力,肯定比一般人做得好,但是如果缺乏想象力,就不可能达到非常成功的地步,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边跑。有了想象力,再回头研究艺术、音乐,就完全不一样了,思路会特别广,想法特别多,考虑东西更加全面,选择东西的标准会更高更严格。有了想象力,同样的钱,可能把一块不毛之地变成金窝。建筑、家居,服装、生活品位、生活态度等等都和美育和艺术息息相关。
我曾经做过一些策划,有次是帮一个要好的朋友,一位搞地产的企业家。他在崂山开发了一个别墅区项目,起名为“太和月光”,周围全是山和水,风景秀美,把建筑艺术和自然环境结合的非常好。我邀请了一些艺术家,用绘画和摄影的方式把周边风景和人文表现出来,提升了别墅的档次和品位。又帮他请了一位教中国古典文学的老师,为销售人员及VIP客户讲授中国的山水文化,讲中国古人对山水文化的理解和体悟。销售人员再对客户讲解的时候,就不再是一般的房地产销售,而是首先把一种文化内涵传达给客户,结果销售的非常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商业市场开拓完美的结合起来了。但是有很多企业家、决策人是很功利的,追逐短期利益,最主要的是缺乏审美判断,把好端端的自然环境给破坏了,城市中有很多难看的不协调的建筑和雕塑,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现代文明”在西方已经发展到了很成熟的程度,他们的艺术教育系统也比我们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并将自己的传统文化融入进去。
山寨:拿来主义的流弊
我们的谈话无法绕开当代艺术的发展。2008年初我曾做过一个访谈,标题是“中国当代艺术不应该只停留在城市边缘”,应该要向纵深发展,对主流文化和企业有一种影响和渗透。当代艺术太边缘的话,会永远笼罩在一层庸俗社会学的光环中,造成玩世和媚俗横行。陈坚先生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当代艺术不应该只停留在山寨式的“拿来主义”。这需要时间和引导,现在很多地产界金融界人士也在介入当代艺术领域的收藏,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和开端。
陈坚:国内现在大部分的当代艺术,缺乏中国人本身的精神气质。开始是学弗洛伊德、里希特、基弗等,很多其实根本就是复制一些方法,几乎可以对号入座,没有学到内核,作品缺少中国民族精神气质的东西。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几乎没有,完全是低端山寨式的“拿来主义”。
任何转变最初都要借鉴他方,但之后不能总停留在模仿的初级阶段,要有自己的原创性,这样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包括中国的工业,初期也在模仿国外,汽车在模仿国外的形状。甚至国人的生活方式都在模仿国外。但是现在,工业界已经开始呼吁不能停留在“中国制造”,而应该更上一步成为“中国设计”。中国很少有国际知名的大品牌,因为中国不注重原创。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这种情况肯定会有所改变。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好,好在它的精神气质,而不是具体材料。近三十年来,物质生活进步了,但是精神世界缺失了。我不反对任何形式的当代艺术,前提是它必须是真诚的,不是无病呻吟的,也不是模仿的。毕竟东方和西方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两者只能碰撞,欧洲人从来没有丢掉自己的东西,到东方来学习研究甚至比东方人更仔细。我们自己像狗熊掰苞米一样,捡了这样丢了那样。我们应该从自己深厚的文化根源中吸取营养,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并且现在艺术界还存在一个问题,缺少真正的艺术批评。艺术评论文章中词语和画没有关系,让人看的糊涂。从这本书里抄一段,从另外的那本抄一段,简单串联起来,好像词汇、观念都说的特别厉害。其实看画什么都没有,阐释过度。这也是抄袭和简单的拿来主义。
品味:艺术的沉思
在信息化、传媒化的社会中,美学观念,包括价值标准都成为一种可操作性的东西,而不是真正判断性的东西,容易对大众产生误导。主义、潮流、思想,往往是一群批评家、艺术家或者是画廊通过某种宣言,或者是某种组织方式,利用话语权,通过商业推广和包装,最终成为一种虚假的价值标榜。对于这样的现实,陈坚先生认为好东西还是要慢慢地品,要有传承性,才能经历时间检验,还需要对大众有一种正确、富有责任感的教育和引导。更重要的还是要逐步建立并完善一套规范的运作机制。
陈坚:艺术家的创作心态最重要。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方面社会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很多可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很多诱惑。展览变多了,可是打动人心的作品少了,不少展览已经沦为名利场的一种形式。现在大众普遍对当代艺术没有深度认知,导致不少人用“耳朵”去购买东西。艺术品收藏沦为一种投资和投机行为。好东西还是要慢慢地品,要能经历时间检验。当代艺术很多已经成为一种即时的视觉消费品,可能就只适合这段时间。
当代艺术需要媒体传播,更需要有良知和有责任感的媒体传播。需要培养更多的大众来欣赏和理解艺术,但这不是依靠非理性的吹嘘和唬人而能够完成的。现在金融危机下当代艺术界也出现很大的波动,也促使我们冷静的思考一些问题。我想艺术创作要跟生活贴近,表达真实的艺术感受,不要跟风,不能完全商品化。毕竟艺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作者:曹晓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