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扇面花鸟小品艺术

  中国画自北宋时期开创水墨绘画以来,以文人画为主的抒情绘画几乎占据着中国画的主导地位,崇尚雅致、推崇文化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寻求笔墨意蕴的主体形式,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无数崇尚中国画艺术的文人骚客、艺术评论家和水墨边上的票友们。
  中国画艺术除了以张力见长的宏篇巨以外,以扇面形式为主的小品艺术就是它的一个补充部分。小品艺术既能以一幅小幅画简洁、明快、充满着趣味的形式来比之大幅构成带来的滞重、繁琐形成有趣的补充。由于小品艺术有着小、轻、快、趣、活之特点,通常来讲,入门中国画之所以研习小品画不失为有效之方法,先以小练习笔墨、造型,再探求构图的变化、意境之开拓,寻求艺术风格之演变,都是必不可少的习画途径,同样,对于艺术家来讲,它除了弥补大作带来的不变而无法控制好的巨幅构成,它本身也是一种常见的创作形式,往往是很多艺术家都把它当成宏篇巨的基础结果,而画好本身就是件艺术作品,因此,像齐白石、潘天寿、虚谷等人无不以小品画见长之先行者。
  中国画求意境,小品画也讲究意境,虽然画幅小,但也能以小见大,以简见繁画面里的一树一花,一鸟一虫,无比有着意趣的体现,“意在笔”,在于对现实的态度,画家自身所有的生活感受、知识的总和,总之,是艺术家个人性情、技能、思想的不一显现,何为意者
  小品的笔墨形式
  在小品画中,笔墨的应用是确定一幅作品好坏的关键,特别是写意花鸟画,在画中由于尺幅偏小,往往着墨的地方就不太多,因此,用笔、用墨则成了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由于通常表现的是一树一花,一鸟一虫,一山一石,墨色分布的大小、浓淡、干湿均以物体的大小来确定的。
  石涛曰: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舍笔墨其何以形哉。
  张震远曰:夫象物必在形状,形似须舍其骨气、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
  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尤其是花鸟画的发展,可说是源远流长,尤其是水墨画的出现,一时流派分呈,大家辈出,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意识、独特的美学价值的财富,这给中国花鸟画创作带来了一整套表现程式,这种所谓的笔墨程式四由各种不同的点、线、面的符号组成。就花鸟画的角度来看,这种笔墨形式的产生不是简单地模拟生活,也不是“臆造”的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画家对自然的理解、观察后,经过艺术的夸张、概括、裁剪、取舍后总结出来的笔墨符号,这些符号具有一定的象征趋向和审美意识,从这些符号中体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笔墨呈现在纸上的是画家的情感与自然物象的交织,汇转成天地之气,力量无恒的景象。
  笔墨的美感,是通过艺术家笔下挥毫产生的结果,其结果是好是歹,当以画中笔墨的有无美感来决定。画中往往有的是欠笔不见墨,有的是见墨不见笔,二者的有机结合往往落不到实处,这就很难产生美感。古人对对此常有论断!盖有笔二墨者,非真无墨也,是皺擦少,石之轮廓显露,树之枝干枝湿,望之似乎无墨,所谓骨胜肉也,有墨而无笔者非真无笔也,是勾石之轮廓,画树之干轻涉而无烘染过度也,唐岱《绘事发微》,这里讲的无笔、无墨均是指笔墨之间缺乏美感,“纯骨无媚,纯由无力”技搞与虚肥均为不美,这种“骨肉相称,神貌恰然”的美感喻成笔墨之间的关系差,恰能比喻中肯。
  力者,乃衡量行为者的能量之精髓,古人云:“笔力能扛鼎”“力透纸背”这些都是要求作画人力量的发挥,画能运用自己的手臂,通过在纸上的一点横、竖的运笔,往往产生的力度与气势,要做到下笔有力,就要巧妙地运用抑扬顿挫之手法,通过舍忍之力,通过腕中发挥的刚柔之气,刚到之力而产生,力拔山河之力,而产生顿挫磅薄若猛兽之博噬,进退均拒,若秋之迅来的气势。
  通常,笔墨技巧的体现还离不开自然物象的基本形体,离开基本形体就成了“皮之不存,无将焉附,”宫廷笔墨上没有现用的,因此具体的物体使用什么样的笔墨形成当由物体情况而定,笔墨关系处理好与坏均是能量结合,可视物体有关联。
  书与诗在小品艺术中的作用
  在中国绘画中,书画同源是传统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文人画诞生以来,文人士大夫把书法运用进了绘画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内容,和精髓。书法在画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书法除了作为一种永恒的载体溶于艺术之体外,更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补充,画家在作品完成后,如果不写上几个字,题几句诗常觉得欠缺点什么,因此,书体在绘画形成中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和画结合就像是几种不同音乐符号的概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完整的乐章,变化多样,相得益彰。
  意境
  形坤宇万象,借象抒情,以形媚道。
  国画的审美特征:表现,抒情,写意见长。
  西画的审美特征:再现,理性,写实取胜。
  “天地浑融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是中国画为了强调的虚实相生的境界美。
  “和谐、秩序、比例、平衡、对称”是两方美学格外重视的形式美。
  意境表现方面中两方的美学观点应该有共同的追求之点。
  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思想感情的与技术,技巧成功的融合,是,与物的交融产生出来的,从生活感受中提炼,概括,进行艺术加工,升华为艺术意境。
  生活:感情、形象、联想、想象,是产生艺术意境的重要因素。
  意境在绘画史上早有记载:西汉刘安曰“画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畏。君形者之焉”就指出画人要考虑内心与精神,由表及里,要画出对象的精神。东晋顾恺之则主张以形写神。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定份,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已表明了情随景迁,心与物的关系。
  宗炳则提出,应目会心,以形写。所谓会心,就是视觉将自然物象掠入心中,融以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万趣融其神思,主动地神思和会心。
  王微提出思想结合物象,情与景融合一起,来神与物,神居胸臆,而意气统其。
  谢赫则在六法论中理论更趋完善“一日气韵,生动足也”
  张远则曰:意在笔生,画尽意在,所以舍神气也。
  画中的情思和趣,已形成中国画主要的审美趋向。
  欧阳修曰:萧条儋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心识也,故飞走迟速,意减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运之心难形。若乃高下向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耳。
  苏轼评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部。
  宋:郭熙、林泉高致曰:即画之生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然,才能得心应手,方能纵横合度,左右逢源。第一次提出了境界一词。
  明代,在其画笔中曰:合景色于草味之中,味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绘法多门,诸不见论,其天怀意境之合,笔墨气韵之微,于兹偏可会道焉。第一次使用“意境”一词。
  由此看来,古人
基本上明白了意境是心与物的融合,是借物写心。心物合一为意境。
  意境之说
  意者,情意也,意念,即主观感情也,境就是境界,物象空间和思维空间。
  意不能直接表达而靠物来表现,境不是客观物象,要由意来触发。
  苏轼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含两层意思主观感情与具体物象的有机结合。诗是情意,画是镜象。诗寓于景,画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情与景汇,意与象通,通过作品产生想象和联想,产生形象之处的东西,象外之旨,弦外之音,味外之致,便味意境。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合,出声之外,乃深真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声,些小吾曹县史,一枝一叶总是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中景,送别离情之景。
  我们作画,必须同时具有想象和技巧,才能发现并把握那隐藏在自然事物之中而难见的东西,它们是那些光凭手头技能的人们所不曾见到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森尼偌,森尼尼,这难见的东西就是神韵。
  物象是,艺术就是辉煌。
  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
  实在胸臆,文墨书竹帘,外内表理,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东汉王充的《论衡》,超奇篇。
  意匠惨淡经营中。杜甫《丹青》引
  “意”最强调立万象于胸怀。
  近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只求形似《倪云林》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立万象与胸怀
  神用象道,情变所孕,情以貌求,心以理应。
  “妙深迁提”顾恺之

作者:徐贤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