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被奉为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艺术先行者的法国画家亨利·卢梭,他没有老师也从没有正式学过绘画,他出于完全喜欢画而作画,没有任何规律约束,他用纯朴的感情,使得作品有一种原始的、率真的美感,是“朴素派”画家的代表。“他凭着本能画画,他认为创作者必须获得完全的自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美与善的境界”艺术家的全部秘密就是心灵的自由。他用那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和感受生活的真谛,卢梭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神秘的永远的梦。是否活着的世界是虚幻的,惟有幻想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卢梭的作品“纯净”得让你一眼就能看“懂”,却又总疑心放过了隐藏其中的某种深刻的奥秘。画家在他作品中所创造的奇妙而迷人的境界,正是借用梦境超脱于现实的那种神秘与荒诞,给观众造成难以言状的激动。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里无论具象的达利还是抽象的米罗,都发现了这片新奇的土地,都是卢梭风格的延续。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他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产生令人激动的形象,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在他所描绘的梦境中,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并列、扭曲或者变形,以精致入微的细部写实描绘和可以认识的物体局部为准则,来表现一个完全违反自然组织与结构的生活环境,把幻想结合在奇特的环境中,以展示画家心中的梦幻。有人也把这种画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读他的画,人们既看懂所有细节,从整体上,又感到荒谬可怖,违反逻辑,怪诞而神秘。这种“潜意识”的景物,其实都是画家主观地“构思”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潜意识或下意识的感情表达。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在大方向上,我的作品似乎也有着一些超现实主义的痕迹,但整体更倾向于生活化的描写,我习惯运用写实手段,画面一般经过有意的设计构思来创造一种戏剧般的意境,并经过对氛围的营造、细节的刻画来试图传达一种纯真如梦境般的感觉,这种抽离于生活的戏剧感希望能使观者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纯真与静谧。
在当今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各类资讯的浪潮每天都在冲击着我们,层出不穷的视觉和影像碎片化的充斥着我们的视界,在标新立异的当代艺术思潮下,架上绘画在现代艺术领域里感觉越来越被边缘化了,一些五彩缤纷但却昙花一现的“快餐”式艺术几乎垄断了当今的文化艺术市场。然而,到底什么样的艺术才能得到永恒,在千百年后,一切功名利禄化为尘土,如果你的作品有幸能依然存在,当那时的人们站在你曾经以毕生精力追寻的艺术真理前是否依然能被打动和引发共鸣?
面对着这个喧嚣的世界,静下心来去思索什么才是人性最本质、最永恒的追求?当代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这于现在的速变时代似乎变得更有意义。不管社会如何的演变与进化,人性的东西却是永恒不变,人依然需要爱,需要梦想,需要憧憬未来的美好,当代人最缺少的其实是在浮躁的表象下的一种心灵的宁静、一种与内心的对话,虚华的外表往往掩盖了一种我们人类原本的那种单纯性,即纯真性。在这种单纯性中,我们才能够体验到爱的纯粹,触摸到梦想最耀眼的光芒。
爱是人生中最可贵的一种情感,因为爱,生命才更美丽;因为爱,人类的世界才得以存在;因为爱,人类才得以成为真正的人。但往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错失爱、把握不住爱、会有许多爱的遗憾,这些可悲的爱不知谱写了多少可歌可叹的情感故事,真实生活中幸福的爱最多让人羡慕,爱的悲歌却往往更能触动人心,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关于爱的文艺作品中悲剧的力量更为强大。《爱的忧伤》仿佛也在隐射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美丽的天使禁锢了一只蝴蝶,尽管它的爱侣在苦苦哀求,却依然难以改变现实的结局,现实中,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原本相爱却因为种种命运的作弄而不能再爱;《询花少女》中主角的满腹心事仿佛随着花瓣的掉落而牵扯着她的内心,那是一种少女怀春的、难以言传的爱……
人因梦想而伟大,只要活着,就应该让梦想和你生死与共。因为梦想,人才有动力和激情去拼搏、去上进、去坚持;有梦,才有未来;有梦,才可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但在现实生活里,随着人生的成长,各种物质的、利益的诱惑与侵蚀,人会变得现实与迷茫。这时,属于你的那个最初的梦想,你还记得吗?属于你的那个远方,仍然遥远吗?属于你的那颗心灵,依然在为自己跳动吗?这些仿佛正是作品《渐逝的梦》想要表达的内涵,代表梦想的萤火虫在逐渐飞走与星空融为一体,好像在提醒人们一旦把握不住,在不经意间梦想可能随时远去,随时可能变成幻想;《风中的筝》在讲叙的也是一个关于在童年时期放飞梦想的故事;《捕捉童年》却象是在回忆过往,现实中,我们可能会追寻到想要的未来,但留在记忆中的往往是已经失去的过往,你还能捕捉到你童年的那份天真吗?这种对回忆的描绘似乎也可以理解为渴望回到过去美好时刻的一个梦想。《冬的倦意》画中的人物不经意的一个梦醒的动作打破了沉寂的冬日,远方的乌云也开始逐渐明朗,预示着冬的寒冷因为人性的苏醒而将开始被融化,未来的世界即将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仿佛是对未来的一个憧憬的梦想。《捕惑》描绘的是途中的鸟儿被眼前的诱惑所吸引,眼看就要踏入陷阱,而旁边的捕猎者小心翼翼的唯恐惊动她的猎物,一切就将发生在接下来的瞬间,似乎在提醒着我们走向梦想的人生旅途中往往一个现实的诱惑就将导致方向的偏离和未来的改变,你将丧失的可能是你最宝贵的东西,比如说自由。
爱与梦想似乎成了我想要表达的主题。当你在迷茫中发现了自己想要说什么,你要考虑的又将是如何去说,如何通过建立你的系统向人们表达你的主观意识,你是怎么看世界,怎么读人生。艺术的表现百花齐放,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你通过恰当的手法是否最好的传达你要表达的核心内容。19世纪末,西方画坛开始了现代主义运动,摒弃了许多传统绘画的理念和技巧,许多画家开始追求无技巧,对绘画的制作也渐渐不再讲究。在这种大潮愈演愈烈下,我依然选择运用传统写实的手法,只为了更清晰的传达所追寻的核心主题。我依托于写实,但不沉迷于技艺,我追求生活的真、善、美,但并不仅仅再现简单生活场景。我坚信任何技法与画面的各种构成都将为核心内容服务,技术只是一种执行,关键在于你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你需要通过你的作品告诉观众你对世界的感知。
原始人没有美院,但仍然有朴实无华的墙上艺术,美院可以学习到基本的技术,但离艺术还有一段距离。艺术是什么?可能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更何况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时代。我觉得艺术不仅仅是反映社会生活,更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艺术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因此,艺术的表现应该高于生活。所以,我的画面形式尽量建立在生活之上又抽离出生活,附加了一些超现实主义式样的表现。我希望我的作品有一种简单、纯净、自然、来自原点的心灵呼唤,我拒绝一些冒似高深、故弄玄虚、无病呻吟、晦涩难懂的表达,我希望能做到如卢梭般“观众一眼就看懂,却又总疑心放过了隐藏其中的某种深刻的奥秘”……
其实,我并不确定我的作品到底属于什么形式的范畴,到底这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现实主义还是超现实主义?或者艺术只要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爱与梦想,本来就无所谓什么主义?
发表于2012《当代油画》写实第一辑
作者:毛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