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2013年10月24日,以“古道丹青,墨韵修心”为主题的荷生刘波诗书画展在北京国贸万科大都会画廊开幕。荷生刘波毕业于南开大学并且师从于范曾先生,其作品蕴含有浓重的人文气息。
这次画展集中展示了荷生刘波的多幅代表作品,以及范曾先生为其修改诗书的手稿。借此机会,腾讯文化对其进行了专访,而对近年来世界涌起的水墨潮,荷生刘波表示,中国的艺术还需继续挖掘创新,才能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地位,忽略艺术品本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而去关注炒作只会耽误时间。
100年积贫积弱后 中国有时间思考
记者:您是一位经历非常丰富的艺术家,游历过中国各地,发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这些经历对您的艺术创作有何种影响?
荷生刘波:艺术是心灵的产物,艺术本质上不靠手和眼睛,靠的是心灵。如果你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历练、见闻、交往、读书结合在一起,把自己的心灵和精神陶冶到一个特别丰富而具有内涵的境地,那么你的艺术创作便会有属于你的独特气质。
记者:您师从范曾先生,他给过您什么样的艺术指导?
荷生刘波:应该说是全方位的。我所在的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是范曾先生一手创办的。他本人特别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喜欢古典诗词,而我恰恰符合这一要求,二十多年来,范曾老师一直对我进行悉心指导。
为人处事上,范曾老师对我的影响更大。范曾老师身上不仅承载了丰富的知识,还有着深厚的人生经验,过人的先天智慧和品格,以及他在他的时代所养成的我们今天不可能具备的一些素养,这些内容对我的创作有全方位的影响。
记者:您认为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何保持其纯粹?
荷生刘波:我刚上大学时经受过各种思潮的洗礼,当时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艺术观,随波追逐。当年中国画坛流行的东西我都追逐过,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需要有自己创作,有属于自己的内容更重要。因为任何艺术形式,皮毛是最容易学到的,皮毛的结合很容易产生出时髦的样式,但如果这种样式没有创新,那么不具备任何价值。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30年,每个人的思想意识都在不断改变。30年的花样翻新,彼时之新已为今日之旧,当时认为新的样式与手法,现在看来非常陈旧。
记者:1980年代李小山先生提出“水墨已消亡”的观点,30年之后再看,有什么样的变化?
荷生刘波:李小山的论点有他的时代背景,他是有情怀的理论家,提出这种观点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忧思。
五四时期,有一批文化精英主张比李小山激烈得多,不但要求废除中国文化的一些学说,甚至有人主张废除方块字。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要主张废掉方块字吗?
经过了100年积贫积弱,不断被列强欺辱之后,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有时间有精力,同时更有条件反思这100年来走过的路。礼失而求诸野,在最偏远的农村,那里尚还完整地保存有中华民族的美德。
所以像水墨这种保有民族血脉的东西,与其忘掉,不如好好的继承。而反过来看,西方的东西我们追逐了100年也追不上,原因也在与他们有自己多年积累的思想和制度。
前卫艺术的东西 西方人早玩过了
记者:近两年来水墨画受关注度很高,欧美一些重要的美术馆也纷纷设立水墨画专场展览,这是否标志着水墨画新一轮的崛起,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拥有了话语权?
荷生刘波:这个要联系时代背景看,今天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已全面崛起,艺术领域自然会受到更多瞩目。
我觉得文化上还应该有一些更具创造性的建树,而不是像过去的一样搞怪求新,这样没有生命力。
很多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玩的东西,西方人早就玩过了。而我们既没有西方的哲学基础,也没有它几百年思想的慢慢推演,最后仅仅是从样式上学一点皮毛,中国人看不懂,西方人看到也会莫名奇妙。
所以我们应该从自身的文字思想入手,思考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思维习惯和艺术观念。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发现新的艺术样式,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让全世界认可和欣赏,这才能够说中国艺术的地位开始确立。
炒作于我没有任何意义
记者:现在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很热,很多并不具有真才实学的艺术家,通过炒作使自己的作品卖到好价钱,您怎么看?
荷生刘波:我有所耳闻,我既不参与,也不太愿意去评价这种事情。你不能要求一个时代所有的人都做正确的事情,只能保证自己尽量不做错误的事情。
西方也好,中国也好,任何时代都有这样的人。炒作也好其他也罢,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它存在就一定合理的因素,如果仅仅是把自己的想法、眼光或者情绪放在这个上面,会耽误很多时间。
一定高度的东西方艺术才可以对话
记者:中西方的艺术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体系,近年来我们受的美学教育都是从西方输入的,现在中国艺术对外界有什么影响?
荷生刘波:中国艺术受西方的影响不是近年的事,一百余年来都如此。我们的民族被坚船利炮打开大门之后,就开始主动、积极、全面、彻底的学习西方。
油画和国画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不同,工具不同,画的形式不同,题材不同,手法也不同。我们更应该看到它们的相同,相同的就是都是在表达精神。我们看到八大山人的画,或者看伦勃朗的画,除非达到这种高度,否则大家都在山脚下。
当我面对西方那么多的油画,宫廷画,繁琐的,细腻的东西,我会视觉疲劳,但是为什么我对伦勃朗,梵高的画没有视觉疲劳呢?因为那是直击心灵的艺术。他不在于繁琐的细节,不在于华丽的外表,他在于精神的纯度和高度。
东方的艺术也是这样,也有很多不痛不痒的画,但是看到了不起的作品,我仍然为之激动。我觉得这些作品都是针对心灵的。初级阶段你要过很多关,比如说东方的要有一些语言上的准备,一些思想上的准备,但当艺术达到一定高度,我相信东西方是可以对话的。
艺术是个体的存在
记者:有句话说,要想取得创新成就,必须打破什么然后才能开创什么,要做艺术上的叛逆者,您怎么评价这个观点,您会不会担心自己将来成为被打破的对象?
荷生刘波:在我们最初做学生的时候,你会有一个很长时间的探索,学习,继承的过程,这是很自然的。
在打破的同时你也在建立新的东西,肯定后人也会打破你。所谓打破并不是说他取代你了,是你和他之间,是互不可替的。更多人的艺术,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各有各的好。不存在一个推陈出新,不存在你对我错,好和坏,纯净和有杂质,这是我们对待艺术判断的一个基本标准。
艺术家创作时担当的是神的角色
记者:很多人说现在的中国人缺少宗教信仰,所以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激发,作为艺术家您如何看?
荷生刘波:信仰是一定要有的,今天也不缺少信仰,关键是信什么,艺术家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不一定具体信什么教。
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的同时,实际上是在担当神的角色,因为你在无中生有。艺术家在创造的刹那一定要有宗教情绪,这才能让他的艺术不堕落,不过分。
宗教是约束人的存在,有些东西不可以做,有些念头不可以有。宗教对社会、对国家,特别是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心灵力量。
知名画家范曾先生对荷生刘波的评价
范曾:刘波从学生时代到硕士生,到博士生,一直到今天,二十多年了,可以讲他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他所热爱的艺术学术中,对社会有益之事上。他在他这辈的青年人中做的特别好,而且我作为他的导师很满意。他的画有清新俊逸之情。
为什么要苦其心志,这个苦不是痛苦,而是艰苦。如果没有这种艰苦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认真的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他这个人就不会成功。可以说,作为艺术者内心的真诚是非常的重要。
刘波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画者,在他这个年纪,已经尽了他所能尽的最大努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