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近在咫尺的孤独——黄卓君的艺术

  近期黄卓君的视觉图像世界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世纪末的悲剧印象,破败的大地,烧焦的田野,阴郁惨淡的色调,笼罩着一种悲怆色彩,萧条荒寒而又孤寂的意境,营构出的是一种惨淡的场景和个体孤独的体验。

  熟悉黄卓君的人都知道,他性情温和,不事张扬,在低调含蓄中,默默耕耘在教学第一线,这也导致他的视觉表达鲜有当代艺术的那种激进的锋芒和批判的精神,但他以自我真诚的思考和象征性表达去和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对话,他于平和的讲述中,一次次引导着阅读者去观注、去体验、去认知他的精神理想,那就是一如既往地对环境、生态的持续关注及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这样一个普适性话题。由此不难发现,毁灭、重生与希望,又构成其视觉叙事的关键词。

  探寻黄卓君的视觉叙事路径,我们发现其笔下的自然既非原生态的自然,也不是人化的自然,而是一个被破坏的自然,当被破坏的自然愈来愈逼近我们的生存空间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一种被破坏的自然景观,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卓君的视觉图像世界能给人那种强烈的毁灭感、死亡感、衰败感,与其说黄卓君在解释那个不惜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的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不如说他在释放自我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思考,即溃烂的社会向深处溃烂时的一种茫然的孤寂感,但在茫然孤寂的背后,于无奈无助与无望中,又时常给人以缕缕火光,这些或隐或显的火光呈星带状在他的视觉表达中显得异常跳跃和意义不同寻常,在此,火光不仅仅是某种象征,还寓意着一种重生或希望,因为火既可以毁灭生命,又给生命以希望,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如一缕缕灵光,从现实的经验中游离出来,飘向了记忆的深处,不仅使衰败的大地弥漫着丝丝生机,也消弭了近在咫尺的孤独。

  黄卓君的视觉文本营构的其实是一个带有启示录性质的、关于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对话,他用一种独特的观物感物方式和认知能力,去洞悉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他表述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我们曾扎根在破碎的过去,却又生活在繁盛的当下,但在原本应是美丽的景致,却随着工业化社会到来而变成了掺杂着阵阵悲伤,看似繁华的盛景中却时时隐匿着衰败与衰落。他的视觉图像是孤独的、痛苦的,他虽然向往的是一种田园般的恬静与优美的生活,渴望表达出人与自然的相和谐,但快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粗暴地拆散了我们的文化,它所引发的痛苦、焦虑和不安,才是真实的中国镜像。

  当然,黄卓君并没有直接讲述给我们听,但在其视觉表象背后,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那种真诚、沉重和精神守望。

2013年4月15日16:30 于东湖三官殿

作者:冀少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