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78年秋季,一部双镜头4A海鸥照相机挂在了25岁的于德水胸前。从那时起,于德水把自己眼中河南农民30年的变化都装进了这个小小的匣子里。请听河南台记者翁春柳发来的报道:
11月18号,是郑州难得的天高云淡的好天气。于德水位于21楼的工作室里,阳光正肆无忌惮地从落地窗照射进来,整个房间变得明亮而又温暖。
洁白的墙壁上,一张大幅黑白张贴画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远处是一条简洁的地平线,近处是打着漩儿的黄河水,一群人或站或坐在一个铁皮渡船上,在记者的注视下似乎渐行渐远。对于德水的采访就从这幅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照片开始:
“这幅照片叫《黄河流年》,是一个马上就要到岸的渡船,渡船上所有人的服装、生活用品,现在再到农村,都已经消失了。就这幅照片来说又有一种寓意,这样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正在发生一种改变,在历史的河流里面正从彼岸走向对岸。”
于德水是摄影界公认的纪实摄影领军人物,从一开始拿起相机,他就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农民:
“《六月》是我发表在《中国摄影》上的第一幅作品。就是收麦的场景,用了几根农具在麦垛上翘起来的一条腿,和这个晚霞、挂在叉上的衣服构成了一个很抒情的一个画面。从一个局部、特殊的角度表现了农村当时刚改革开放、土地承包,人们在土地上所释放出来的能量那种喜悦的状态。”
“一年土两年洋,三年盖上小楼房”。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禁锢他们几千年的土地涌入城市,于德水又把目光投向了这一群体:
“93年那一年,当时是郑州火车站那个春运每天的客运量竟然能达到20万那样一个历史纪录。一家农民的门框上,过年贴的对联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上联是‘走南闯北走出一条活路’,他们自己拟的这个词我觉得非常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开始走出土地、走出一个更大的空间的愿望。”
1994年,摄影专题《民工潮》斩获中国新闻摄影奖(非突发新闻类)金奖。去年,于德水出版了他的第四部摄影集《大地耕诗》,边翻看着这本印制精美的书于德水边对记者说:
“你现在到任何村子里面都有公路,我最早拍照片我是骑着自行车到处跑,然后是坐长途车买票下去采访,现在自己开着车到处跑。你今年在这儿拍的影像是这样一个环境和状态,你停两年以后这里一切都改变了。农民在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里面是真真切切尝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又在去年被推选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记者眼前的于德水从容淡定而又不乏激情,农民的生存状态将依然是他永恒关注的主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