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4年9月20日,艺术家杨千在杭州天仁合艺美术馆展示了他最新的艺术实验成果——21件由霓虹灯制作的“行动绘画”作品,以及多媒体互动、录像、摄影草图等在内的系列作品。开展当天,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廖雯、王端廷、王春辰、朱彤、俞可、高岭、夏可君、梁克刚、吴蔚,收藏家张锐、李冰,以及艺术家张晓刚等均出席了展览《行走》的开幕仪式和学术研讨会。
在接受“凤凰艺术”记者采访时,杨千谈到了其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他说:“我加入了一个晨练团,队友介绍给我一款以GPS定位系统为支持的运动软件,可以记录运动的时间、速度、距离甚至热量消耗等数据,而且会在地图上显示出运动轨迹。后来,我在疾走锻炼时突然来了灵感,难道不能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在大地上走出图像吗?通过行走不仅展示了每天锻炼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把这个行走轨迹的图像转化成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艺术作品。这个灵感让我感到一股冲击力,于是我就开始行动了。”
“现在我已经掌握了很多特别的技术,可以随心运用这个软件作为我每天疾走时用脚作画的工具。”在行走过程中,城市随处可见的霓虹灯吸引了杨千,于是他选择了这一媒介形式来呈现行动绘画的轨迹。他说:“其实这次展览仅仅是该系列作品的开始,还有很大创作空间,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互动,全民参与等手段,这些都是在我今后的考虑之中。这组作品里的观念变化与表面所看到形式非常不一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霓虹灯作品所营造出的魔幻、虚拟的艺术视觉效果;一方面则呈现出中国当下的现实生活、社会景观的记录轨迹。”
杨千个展《行走》的策展人沈其斌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说道:“杨千从‘浴室水珠’,到‘双重绘画’和‘活动绘画’,以及近年用杂志纸屑创作的‘媒体制造’系列作品,他一直在苦苦找寻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在我看来前面的探索都是为‘行走绘画’准备的,就好比他修炼几十年突然开天眼一样。这种把日常生活行为自然地转换为平面艺术作品的方式是一种创新,增添了绘画的语言,扩大了绘画的边界。”
作为观念艺术家,杨千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符合自身特点的语言系统来进行创作。从传统的绘画工具、材料、媒介、创作手法到今天的GPS、软件、霓虹灯、多媒体等,他的艺术创作从单一个体性、手工性朝着多元性、团队型和科技性的方向改变。
当被问及成功艺术家应该如何把握艺术语言符号性与实验、创新之间的关系时,杨千说:“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招鲜、签名式的作品容易被人识别,但我想打破这种模式。”正如批评家王春辰在研讨会所说:“我们有过靠一件作品扬名天下的时候,但今天不行了,一个有成就、有可研究性的艺术家,需要靠不断的创造和新意识来构建自我的艺术世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