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16 15:10
展览海报
晨光 59*20 2014年作
风起 59*20 2014年作
静水 59*20 2014年作
密林 59*20 2014年作
沐雨 59*20 2014年作
逆风 59*20 2014年作
清露 59*20 2014年作
秋林 59*20 2014年作
展览时间:
2014-11-15~2014-12-14
展览城市:
北京
展览地址:
六环国际艺术区
学术主持:
张子康
策 展 人:
陈子游、姚震西
参展人员:
霍春阳、杨春华、边平山、胡石(特邀画家)李学明、王金石、梁弘健、石桥、韩浪、李江航、孔戈野、孙霖、明瓒、雨石、李振军、一白、张子康、崔海、熊广琴、赵跃鹏、姚震西、陈子游、田绍登、刘明波、罗兵、金心明、李勇、曹钝夫、杨珺、马骏、张筱膺、刘筱静
展览介绍:
序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这首最有名的山水诗,在今天读来,依然是那么地有画面感,当然,这种感觉是穿越时空的,任何有文化力量的人文作品都具有某种超越时空和牵引意识的能力,何况王维这样的大才子呢。他是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四百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东坡在他的文字里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或许,苏东坡自己是因为对王维的崇敬和感佩,也为世人留下了几幅画作,如《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当然,东坡的才性属于千年一遇,他的人生,不会像王维那么超然世外,他更羡慕陶渊明的精神自在和达观的人生态度,远离世俗,品德高尚,他一直在追寻着陶渊明朴素简略的那种生活理念和处世态度,但他走出了一条与陶公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毕竟时过境迁了,东坡先生的人生,应该说是完整的丰富的,又具有许多曲折和波澜。他四处远行,一站一站越过人生的驿站,这又赋予了他朴素的人生态度和精彩的诗画品格,他恰逢了一个文艺兴盛的大环境和以文治国的时代,一帮文人雅士,构建了一种别样的、优雅的、高尚的文化生态。著名的“西园雅集”成就了中国文化史的一段佳话,如果没有了苏轼,那怎么行,雅集能有那么风光吗?我们今天去看,当时已是“文坛盟主”的苏东坡,借驸马都尉王诜之弟的西园,邀请当时的文人墨客雅集于此。元丰初,应邀的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等十六人游园。米芾为记,李公麟作图,在《西园雅集图》中的人物中突出了苏轼,史称“西园雅集”,后人认为可与晋代王羲之“兰亭集会”相比。那王羲之的时代,更是有了魏晋风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一页的浪漫,成为后世文人心里的丰碑,《兰亭集序》被后世尊称“天下第一行书”,尽管后世文人再如何努力,也自言不如,包括颜真卿、苏东坡等。可谁也没想到唐代的张旭、怀素的草书,即使二王在世,也可有一比。那么比他们俩稍晚的王维不可能不问学于张旭,还有书法家颜真卿与王维属同一时代,真可谓英雄相惜。有一回,中央台准备让画家朱新建在《百家讲坛》开坛讲讲齐白石,他写了一个讲稿,内容大概就是说齐白石是文人画中最靠近我们当代的一个重要代表,而王维是文人画的第一个代表,历代画史中也曾有这样的论述。所以,关于文人画,王维是非常重要的。
从王维到苏东坡的三百多年间,其间有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徐熙、李成、范宽、崔白、郭熙、郭忠恕、李公麟、米芾、米友仁等,都把各自的文心留给了后世,以画作为证,比如董源的《潇湘图》、李公麟的《归去来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当诸位后世文人画家,在他们推崇“书画同源”的生命体验过程里,无不是因为有王维、有董源、有苏东坡,有了米友仁而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赵孟頫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也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转折点,开启了元明清近七百年的文人画兴盛时代,这其中明末董其昌功不可没。《明史•文苑四》评价:“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国外。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拟之米芾、赵孟頫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当然,这种评价,也与当时董其昌在朝地位有关,而他所写《南北宗论》和《画禅室随笔》,确实影响了明清以后的诸多画家,包括黄宾虹在内。黄宾虹是20世纪上半叶最有学问的画家,他曾有论述:“古代书画之所以宝贵者,固非其为古董而宝贵,乃其精神存在,千古不磨”。讲传承的重要,还说:“道法自然,人与天近。物质有穷,精神无穷”。而对于笔法的理解是说:“美在皮表一览无余,情致浅,意味淡,故初喜而终厌。美在其中,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故初看平平而终见妙境。”与当年赵孟頫所倡导的“书画同源”和“笔法千古不易”是同出一辙,而画法中以写法最为高级和最有难度,“以写为上”是自王维至齐白石都在实践中体现出其中的妙处,其核心的价值在以写而出意境的中国艺术独有的审美观和哲学思维。比如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根性的集中体现,由文字到书法,以书法通至绘画、音乐、舞蹈、武术、雕塑和各类造型艺术,然而,最紧密的当属中国画,因为一支毛笔,演化出了中国人智慧无限的缤纷世界。
元明清三朝所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和宝贵经验就是文人画的意义所在。在20世纪中国社会极其变革的年代里,学者陈师曾先生也以论“文人画之价值”来倡导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解读中国文化内在独特的属性和品质,并讲述到“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所谓感情移入,近世美学家所推论,视为重要者,盖此之谓也欤。”而当下,也同样在面临着与陈师曾先生时代一样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危机的现实,曾经的荣耀也会因为当下社会现状,无法再回到农耕文明慢节奏的如陶渊明笔下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画中了,但也正如赵孟頫在《枯木竹石图》题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提出“书画同源”和“笔法千古不易”的论述是中国书画的本质,也是中国文化的本质,还是因为所有中国人的本质都还隐藏在每个人的心性里,无论是你,是我,是他,还是有一种可能和一种回归的希望。从历史到现实,从现实到未来,以前的记忆总会是影响今后成长的思维。那么,画画,同样关乎画史和自然,人对往昔和未来的认识,什么是值得留下的,什么是未来的梦想,就像是有一面镜子,在前行的路上可以端正自我,把握自我。
而今,留给我们的也不只是黄公望、倪瓒、沈周、文徵明、徐渭、八大、石涛、金农、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等,让今人仰止高山和他们各自的人格魅力,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在传承他们精神的同时,让艺术如何得以鲜活和拓展,都应成为当下每一位从事画画的人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十余年间,中国画坛格局有所变化,一些在自我修炼和具有独立意识的画家们生存空间大大扩展的生态环境下,重视对文化本质研究和个人人格修养的艺术家们,渐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人文生态得以改观,回归传统,复兴文化成为时下极为平常的共识,而中国画是传统中国文化的表征,应当又一次可以在追求中正典雅、浑然朴素、深邃内涵的艺术品质的同时,放逐个性,贴近文脉,成为我们精进艺术的明灯。
当然,随缘且喜,今又恰逢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诗意般的季节里。时值京城画友会馆及六环国艺术区里的石桥、张子康、陈子游、田绍登、罗兵、刘筱静、墨白七位国画工作室建成开放日的临近,特别邀请到四位当代著名画家霍春阳、杨春华、边平山、胡石和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二位各有品质的写意画家李学明、王金石、梁弘健、韩浪、李江航、一白、明瓒、孔戈野、孙霖、雨石、李振军、崔海、熊广琴、姚震西、赵跃鹏、刘明波、李勇、金心明、曹钝夫、杨珺、马骏、张筱膺等一同来我们工作室开放日参观。活动即以“天地文心——当代中国写意画邀请展”的名义,做一次“以写为上”的当代中国画家雅集。其实,我们应该走在一起,来点亮彼此相印的文心,或许这又将是我们未来彼此艺术道路上前行的起点和动力。
是为序!
陈子游于京北小汤山
2014年10月30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