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17 00:00
“草蛇灰线”一词源于甲戍本《石头记》中的脂砚斋批语,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艺术家毛宇在踏入顺陵(武则天之母孝明高皇后墓)的那一刻,其对古代关中陵墓石刻的模拓行动便提示了某种在时间性和空间性方面穿梭的积极需求,围绕“顺陵走狮”及其相关造像,艺术家使用宣纸和墨汁,将大型石刻表面的图像清晰地显影出来,最终存留在宣纸上的淡淡墨痕则承载和蕴涵了远为暧昧而歧异的信息。
#FormatImgID_0# 草蛇灰线:毛宇个展
策展人:戴卓群
主 办:鲲鲤画廊(柏林/上海)
联合主办:设季荟(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时间:4月11日-4月19日
地点:设季荟.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
毛宇,生于198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的创作把目光投注在图像生成的内部视野上,而无意于纠缠其社会能指或现实批判领域。
“草蛇灰线”现场图
艺术家毛宇(左)与策展人戴卓群(右)
艺术家毛宇与鲲鲤画廊主
“草蛇灰线”是艺术家毛宇在鲲鲤画廊的首次个展,也是其在鲲鲤画廊的第二个展览。蛰伏数年后,毛宇经历了艺术上的再次转型,作品由油画转向了更多媒介的运用,此次在鲲鲤画廊的展览将呈现毛宇近期的三组作品,其中包括摄影新作《隐喻空间》,与展览同名的纸本系列和创作手稿,以及他的雕塑作品《鳌》,展览将持续到6月7日。此后,毛宇个展将于今年9月转场德国柏林,在鲲鲤画廊柏林空间再度呈现。
毛宇《隐喻空间7》,艺术微喷超光滑相纸, 40×96cm,2009
在新作中,毛宇将目光投注在图像生成的内部视野,无意于纠缠其社会学能指或面向现实批判领域,当艺术家踏入顺陵(武则天之母孝明高皇后墓)的那一刻,其对古代关中陵墓石刻的模拓行动便提示了某种在时间性和空间性方面穿梭的积极需求,围绕“顺陵走狮”及其相关造像,毛宇展开了自己对图像、空间、物与绘画等多重关系的思辨与探究。
毛宇《马上1》,宣纸,绢,250×260㎝,2014
毛宇《卧羊1》,宣纸,绢, 260×120㎝,2014
一次过程诡异的模拓行为,拼叠出20件规制各异的陵墓石刻拓片,艺术家使用宣纸和墨汁,将大型石刻表面的图像清晰地显影出来,将三维空间的图像转译到了一维的平面,如果按照其自身的说法,将历史时间做为第四维空间纳入的话,那么最终存留在宣纸上的淡淡墨痕则承载和蕴涵了远为暧昧而歧异的信息。
毛宇《走狮》,宣纸,绢, 900×550㎝,2014
毛宇《坐狮3》,宣纸,绢, 180×120㎝
毛宇说,,这一立场决定了他做为艺术家的身份和艺术之间必然处在一种疏离和平衡的拉锯状态,艺术家有没有能力自由地退出到艺术之外,也就是说调节人为的介入和艺术本体之间距离的共同尺度被打破时,这为真实之前都是概念化的东西。这种混杂和纠缠不清构成毛宇艺术观念的核心部分,他的作品形成的周期跨度往往十分漫长,反复、拉锯、推敲、琢磨、修正,他甚至一度将数理学中公式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引入创作关系。
展览现场
《芭莎艺术》:这组作品的原型就是顺陵的拓片?
毛宇:对的。当时是拓下了20件规制各异的陵墓石刻拓片,但创作这些作品横跨了大概6年的时间。
《芭莎艺术》:那这六年时间,您主要是怎样构思这些作品?
毛宇:虽然说这是唐代的拓片,但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承载着一种互相的咬合关系。最大的难度是,如何把一张传统的,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东西变成一个我个人的、当代性的一件作品。打破这个平衡后又要保证这个平衡不失去,是大量的验证、实践后,得到自己的肯定后才最终创作出来的。
《芭莎艺术》:这六年也算是您个人的突破吗?
毛宇:是的,也算是经历了一个“质”的转换。看似可能就是“画了一条线”,其实是经过了大量的思考,用大批的手稿进行演示,怎么在打破对称性同时保留对称的美,对我来说,是驾驭另一种媒介把它们创作出来的。
《芭莎艺术》:展厅的这三件大型装置作品,是特意为了和其他作品相呼应而创作的吗?
毛宇:是的。主要是为了让观者在观看时有解构空间的概念,拓片是将三维空间的图像转译到了一维的平面,而装置是把一维又转换为三维的视觉。比如说这个鳌头,鳌头本身是虚构的,只存在人们头脑的空间意识。但这个创造出的“鳌头”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编辑、采访/王艺迪]][本文为芭莎艺术新媒体原创,
来源:芭莎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