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17 00:00
Artforum-CN
艺术论坛中文网作为国际知名艺术杂志《艺术论坛》(Artforum)的中文平台,自2007年成立以来,以其专业的作者队伍及广阔的视野,成为了解国际艺术动向的重要的窗口,为华语读者持续提供丰富优质的艺术讯息和独立艺术评论。
Guido van der Werve,《Nummer veertien, home》,2012,54分9秒,彩色,有声,4k画质
这篇影评基于荷兰艺术家圭多·范·德·卫夫(Guido van der Werve)以肖邦的故事为引文的作品《十四号,家》(),作者从影片的风格特征出发,分析其影像的丰富与独到趣味,并联系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非常富有想象力的阐发。
“我感觉不到疼痛了。”说完这句话不久,肖邦就辞世了,当时他38岁。这是1849年,肖邦的葬礼在巴黎的La Madeleine教堂举行,他的尸体埋葬于巴黎Père Lachaise公墓,而这里的肖邦并不完整,依照其秘密遗嘱,心脏被他的姐姐偷偷带回故乡波兰,安葬于华沙圣十字教堂,从此他的身与心便相隔千里。肖邦20岁离开波兰,之后再没回过家乡。
荷兰艺术家圭多·范·德·卫夫(Guido van der Werve)以肖邦的故事为引文创作了作品《十四号,家》(Nummer veertien, home)(后简称《家》)。影片主线是范·德·卫夫的一次疯狂征程,他从华沙出发,沿着肖邦心脏最后一次的旅途逆向而行,以铁人三项的形式完成1700多公里(铁人三项长度的7倍半)的路途抵达巴黎,并将在华沙的肖邦故居收集到的一小罐土壤带到他在巴黎的墓碑前。 影片同时编织了同在20岁就离开家乡远征并英年早逝的亚历山大大帝的传奇,完成了一次关于孤独与乡愁的史诗般的叙事。影片开启,一个后拉镜头优雅地将画面缓慢打开。白色大理石雕像,黑色蛙人独奏着钢琴,室内乐团和合唱团制造挽歌般的旋律,最后蛙人打开教堂大门在一道光中离开。这个庄重又好奇、简单又微妙的开场预示了整部影片一项惊人的能力和成就,那就是以开阔而不失精准的格局将貌似对抗的概念——古典与现代,优雅与暴力,浪漫与残酷,结构与感性——几近完美地融为一种干净的和谐。
将自己的身体至于极端的环境和条件之下是范·德·卫夫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在《家》中,像从家乡长途跪拜到拉萨的藏民一样,范·德·卫夫完成了一次宗教性的朝圣。他游泳,骑车,跑步,姿态矫捷或疲惫,运动都成为源自身体最诚实的自我表达。作者的行为在常人也许无法理解和想像,但他正是通过此种疯狂达到对自我更深层的理解。如此极端的体验,作者与自己为敌,把自己的肢体变成战场,通过超越肉体的极限努力接近原始的直觉层面。是升华,也是对人类最古老的家乡——身体——的一次回归。在绝大多数的画面中,范·德·卫夫都以身体的整体姿势呈现自我,面部细节极少出现。个体身份的缺席和意义的模糊赋予了他抽象与符号化的可能。 艺术史学家克里斯托弗·约翰(Christopher John)曾这样形容德国浪漫主义派大师卡斯帕·大卫·弗里德利希(David Caspar Friedrich)的作品:“人的在场以削弱的姿态出现于广阔的风景中,人体的形象被缩小,将观者的目光引向形而上学的维度。” 当范·德·卫夫无言而倔强的躯体路过斑驳的建筑,时隐时现于感性的粼粼波浪,穿梭于葱茏的乡间植被,或消失在公路尽头,《家》给予了他周围的景致宽广的空间和富有精神性的凝视。银灰色调的画面,阳光被压抑,一股低沉和收敛的情绪衬托和发掘着景色中的诗歌和悲剧。风物不再是背景,而成为超乎物质世界的神性的化身,一路与范·德·卫夫同行。
文章为部分节选,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阅读原文”或登录Artforum.com.cn
来源:艺术论坛Artforum中文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