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孔子庙堂碑》临习体会(图)

2015-04-17 00:00

原标题:意气平和 遒逸内敛 ——《孔子庙堂碑》临习体会


《孔子庙堂碑》原碑(局部)

作者临《孔子庙堂碑》(局部)


唐初书法家虞世南撰文并书写的《孔子庙堂碑》,是楷书的经典范本之一。原碑高280厘米,宽110厘米,35行,每行64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此碑笔法圆劲秀润,平实端庄,笔势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意气平和,遒逸内敛,颇显中正气象,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书法家公认的虞书妙品。据传,此碑刻成之后,车马集碑下,捶拓无虚日。宋代黄庭坚云:“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可见原拓本在北宋之珍贵。


虞世南的代表书论有《书旨述》《笔髓论》。最能代表其书法美学思想实质的,是《笔髓论》中的《契妙》篇。他巧妙地把老子虚静无为的思想融入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之中。所谓“契妙”,妙在无为,强调的是“和”。“和”即“中”“正”,冲和之意。理解了虞世南的重要书法理念,对临习其作品有帮助。


临习时,一要了解其用笔特征。清代刘熙载《书概》中评价虞世南楷书“有篆之玉筯意”,“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可谓道破虞书用笔之天机。虞书笔锋锐利而用笔奔放飘逸,给线条增加了极大的张力和弹性。《芳坚馆题跋》:“右军内恹法,惟伯施用之浑然无迹。”此外,《孔子庙堂碑》的点画初看似乎没有什么“技法含量”,露锋起笔,回锋收笔,但仔细观察其线条,像天然美人不施粉黛、不事雕饰,却精神内敛、端庄典雅。尤其是一些主笔画,如长撇、长捺,清爽而劲健。横折处用转笔法,线条厚实、遒劲,外柔内刚,这些均得益于其篆法用笔。


二要掌握其结字特色。横平竖直是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结字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正是对魏晋遗韵的继承。与虞世南同时代并称“初唐四杰”的另外三人(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不是以“曲”求新,就是以“险峻”取胜,极尽欹侧之能事。虞书这种看似“没有特点”的横平竖直,正是虞世南“无为”思想的体现。后人看其字平淡,是没有注意到其线条内在之“质”,即所谓“君子藏器于身”,无修行者不能识见。


此外,字内笔画之间搭接少、留白多,显得空灵、通气,这也是其结字特点。每个字因字造型,通过伸缩笔画、笔画变形、调整笔画的疏密造出空白,使得结实润泽的线条与“留白”产生了一种对比关系。整体而言,虞世南字体颀长,宛如仙风道骨,潇洒飘逸。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凡是碑刻作品,临写时不能刻板,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以增强书写的灵动性。笔者这幅临作,采用白色墨液和黑宣纸,以追求跟原碑接近的效果,当然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前人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经典碑帖都是初临时力求临像,在形似的基础上再求神似,从中汲取精华,为自己今后的创作所用。


[编辑:李蔷薇]



来源:艺品天下 作者:钟兴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