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视觉艺术新常规

2015-04-17 09:15

  曹斐《人民城寨》

  “玛丽苏”,第一个将我难倒的词,搜索一下,不就是自恋嘛;“颜值”,原来是脸的意思……时不时地,网络上就会蹦出一些新名词,不断刷新着屏幕,从开始一路小跑跟踪刷屏的节奏,到后来只能灰溜溜地任网络达人们策马扬鞭而去。

  科技开始与艺术结合后,这种更新换代的速度仿佛网络的进化一样,参加展览经常被某种科技或者新载体的结合吓了一跳,然后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玩儿。和娱乐界没有规则的各种移植嫁接不同,艺术界的嫁接有个更为关键的因素——艺术转换。

  日本艺术家池田亮司作品《雷达》

  转换涉及到跨学科的工作,这种跨并不是简单的物理性的迈入,而是一种融会贯通。将科学技术通过艺术加工,以一种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是目前跨在两个领域之间的艺术家经常涉足的方法。数字艺术,可能是最近最为流行的一个词。通过编程,就可以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化内容以视觉艺术的载体呈现,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也更容易让更多人去惊叹以及理解。比如M21开馆展“多重宇宙”中池田亮司的《雷达》,偌大的展厅中只有这一件作品顶天立地,三台上万流明的投影仪将作品打在墙上,参观者甚至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成为数字魅力的一部分;生物艺术这个领域要更为复杂些,这个领域的艺术转换难度要更大,目前,国内涉足这个领域的艺术家还有限,因此本专题特别进行了中国艺术家与美国生物艺术艺术家的对话,将目前在国外已经蓬勃发展的生物艺术现状更多地呈现在中国艺术界;游戏艺术,这个尚未得到艺术界点的形态则代表了未来的可能性,而这,也是艺术有趣的地方。

  林科 《数据泡沫板》 收藏级打印 120 x 57.56cm 2013 杨画廊提供

  以视觉艺术为基础,艺术无论是载体还是形式,都是在不断进化的。从架上绘画到Video,再到多媒体,甚至是现在还无法定义的形态……日新月异,大浪淘沙,30年后评历史,这是史学家给予史评的时间年限,对于当下的新变化,我们还无法给出定论。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新形态加入到艺术之中,这种“加入”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常态。

  无论是娱乐界,还是艺术界,思想火花的碰撞或许是昙花一现,也或许成为30年后的标志性事件。白南准早期的“行动音乐”被定位为“文化恐怖主义”,然而,音乐看似和其此后“视频艺术之父”的头衔毫无关系,但是二者之间的实验相关性是脱离不了关系的。因此,不要过早地对当下做判断和结论。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作者:顾博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