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夺目的看板 (群展)

2015-04-18 00:00

夺目的看板 (群展) @ARTLINKART展览海报

简述 展览日期 2015年4月18日 - 2015年7月11日 开幕时间 2015年4月18日, 17:00, 星期六 展览馆 瑞象馆 (中国 上海市)
艺术家 高灵、宫艺、郭玉洁、王嫣芸、吴筱燕、杨青、朱洁树 主办方 瑞象馆 (中国 上海市)
协办方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
鉴湖沙龙
杨青工作室
展讯夺目的看板简介

展览“夺目的看板”来源于朱洁树的一篇同名文章,副标题是“女性寻求身体自主权的图像故事”。这篇文章回顾了过去四五年间由中国艺术家和女性行动主义者共同发起的一系列声张女性权益的活动,并着重强调了图像在这些创作和行动中的作用。从该文出发,同时在上海、广州和北京各相关个人和机构的支持下,瑞象馆推出本次展览,期待在这一系列关于性别、身体、权益的行为和讨论中,去进一步考察图像在今天所特有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以及它对个体寻求政治权益和自我认知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在关于性别问题的艺术创作中,对身体图像的运用是一个常用的手段。父权社会对女性所施加的欲望和权力总是由女性的身体这个媒介来承担,对于女性身体的种种偏见和规训所反映的也正是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去挑战对身体图像的观看习惯,正是为了去解放被偏见和压制所淹没的性别。本次展览中艺术家王嫣芸的一组行为作品的记录正是这一方式的有力呈现。王嫣芸曾为了参加学校的一次艺术展览而以笔名“苏紫紫”创作了一系列躶体自拍的图像,这在网络上引起了关于女性身份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事后,艺术家就那场争论给自己的内心和生活所带来的困扰,创作了新的作品“泼墨”——她用毛笔在自己的身体上写满曾经承担的种种谩骂和质疑,并最终用墨水浇透全身。在此具有鲜明象征意义的行为中,这个具体的身体所承担的屈辱直接影射了女性在这个社会中的遭遇;而这个身体在行为过程中所作出的挣扎和控诉,也正表达着女性对束缚和不公所作出的对抗。

如果说王嫣芸是以其作为艺术家个体的身份,通过行为艺术和身体图像来进行反抗的话,还有一些艺术家和行动主义者则试着以自己的身体直接进入社会的物理和虚拟公共空间,来挑战对于身体和性别的陈旧观念。2012年6月20日上海地铁官方微博发出一条帖子,警告女性乘客穿着“得体”以免受到骚扰。作为一个公共部门,地铁当局所发出的警告再次证实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对于女性的偏见和不公。上海的女性主义者自发地组织起来,4天后就在地铁内用iPad打出“我可以骚,你不能扰”等标语,并在现场实施了一系列行为。根据之前的计划,当天这些行动的现场照片也通过微博进行了发布;这立刻在微博和网络上引起争论,其影响在其他媒体的关注和传播之下更获得进一步扩大。本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高灵在当时所拍摄的一组行动记录的照片、高灵为行动者们所准备的利用厨房用具改造的“胸器”、以及这一事件在微博和网站上互动的记录截屏。在这个案例中,源于欧美的行动主义传统当然为女性主义者提供了有力的表达工具;而我们在此更想强调的是参与者对于图像的巧妙运用,其至少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此不妨将图像的概念摆脱传统意义上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和行动主义者们在地铁里创造了穿黑袍和带金属“胸器”的两个特别的视觉形象;这两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戏剧性已经为现场乘客的关注以及事后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其二,这个事件在网上广泛传播和激烈争论有赖于现场图片的及时发布;根据传播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网上传播的图片主要还是来源于组织者在现场有计划的采集。显然这些形象和图片的传播比现场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大得多,相应的也为女性主义观点的传播起到更大的作用。在这个事件中图像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后置的行为记录,它在活动之前就被规划,在整个事件中处于非常中心的位置,并具有清晰的角色和意义。而艺术家高灵在当时所做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更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她的拍摄就是行动构成的有机部分,摄影师也是作为行动者而存在。

在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兴起之后,网络受众简单得甚至有些轻率的“有图有真相”的认知习惯却触发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那就是观众和读者需要以最直观的图像来了解世界并展开沟通,而更有意思的是,图像也由此逐渐走到了事实之前而成为事件起源。在地铁行动中,可以说不是事件带来了图像,而是那个传播的需求触发了行动主义者去为了生产图像而制造事件,特别是具有视觉传播效果的事件。因为对于行动主义者来说,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声张他们的理念和要求,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图像还是事件,都只是一种工具。在本次展览中我们还呈现了其他几次女性权益宣传的活动的照片,从中可以看到,简单、直观的图片是最常用的手段。而在“校长开房请找我”以及“我的阴道说”等几个系列中,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来自于不同地区的人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或者在社交媒体的呼应和接力中,他们都手执纸张或者看板,在上面以固定的句式搭配个人的见解,以各不相同的表述来表达同样的价值观念和权益诉求。由统一句式的大量重复所带来的力量和每个个人语言的丰富性所带来的可看性获得了完美结合,从而赋予这些观念的传播以更为强大的力量。

自摄影发明以来,图像就一直在社会参与、批判和变革中承担重要角色。从19世纪后期的Jacob Riis,到20世纪的 Lewis Hine, FSA, 和Eugene Smith,再到今天的James Natchwey,以及中国的卢广、 陈荣辉、储永志等等,他们以专业新闻和纪实摄影师的身份,在自己的良心和职业道德的指引下对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做出自己的关注和呼吁,并通过纸媒和传统出版的传播平台发挥出重要作用。而到了今天,当网络和社交媒体空前剧烈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展开沟通的方式的时候,新的社会关注和参与的方式开始显现并获得广泛的运用。在以上谈及的一系列女性权益声张的行动中,当专业摄影师还未来得及对问题加以关注、做出反应的时候,作为权益主体的行动主义者以自己的身体来制造事件,用自己的相机和手机拍摄,并对外发送出表达和吁请。在这里,图像不再由专业人士来生产,也不再是他人的关怀和叙述,更避免了那些激烈或抒情的语言中所可能隐藏着的将苦难化作审美的危险。当图像的生产和传播掌握在每个人个体的手中,成为来自于自我和群体内部的自主表达的时候,附着在图像身上的光环也被褪去;行动主义者们重新构造起一种更为实用的语言,直指问题的核心。

在2013北京摄影双年展的主题展中,包含了“公众摄影:来自互联网”以及“新闻图片E传播:公民的角色”两大部分。可以说这是在国内重要摄影活动中第一次将网络和公众自发图像归入当代摄影考量的范畴之中。而本次“夺目的看板”则更集中地呈现了几个关于当代中国女性自主叙事,并利用新的媒体平台传播的案例。艺术家对自己身体的自主观看,和行动主义者对于自身权益的自主发声,是构建独立的群体认同和自我认知的尝试,而这种尝试将成为个人和特定群体政治意识觉醒的基础。艺术家和图像从来不可能对现实直接带来改变,但是当图像成为艺术家和群体自我主张的一个有效部分之后,它也就有可能更直接地参与到政治变革的诉求过程中去。所有这些为瑞象馆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议题和挑战,而那正是值得我们期待的未来。

来源:Artlinkart展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