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20 00:00
■ 点击上方“拾文化”,与我们一同重拾文化信仰
前互联网时代,那时候图书馆还需要手工编目,也就是在方寸大的小卡片,分门别类登记书籍信息。读者借书必须先通过索引卡片查找到书目,再根据索引编号填写借书单,交由管理员代取,颇费周折才能借到自己想要的书。现在看来,虽然过程繁琐,但那种与获取知识的神圣相匹配的仪式感,至今让人回味。
而今天,我们只需打开网页,简单键入几个关键字,然后按下回车,数秒分之一甚至更小的时间单位内,就能轻松获得预期的资讯、知识,甚至还有构建美好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诚然,一前一后效率不可同日而语,但这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更加美好地生活呢?
且让我先来定义一下“美好生活”吧。如果说美好生活有一千幅想像中的图画,那么“春暖花开”作为烘托的前景,至少会有500+次的发挥空间;如果说美好生活只此一帧“此情此景”,那么“温暖如春”一定是每个置身其间人的基础体温。
总之,当下,春天,花开沉醉的时刻几乎就可以等同于“美好生活”本身了。尽良辰美景,行赏心乐事,我们应该行乐才不负众美呢?当下最流行的恐怕莫过于带上自拍利器,奔赴鲜花竞放的现场,在快门此起彼伏的声调中,为自己作一番“有图有真相”的证明,待回来再将图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引来点赞一片,就算是功德圆满了。
信息时代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快速浏览、晒图读图、随手点赞,习惯了“一日看尽长安花”。然而春深似海,春醪似酒,必须付出足够的时间,细细周旋、深入乃至于贪恋纵情。情痴自有墨重,正如前人,转瞬即逝的春光必须付诸于笔端。
那么,我可不可以再借用过去古老的技术,我是说那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一张张手工制作索引卡片,然后一目一行地笨拙查找,心怀惴惴又断章取义地于只言片语中,恢复一个更淋漓尽致的“春天”呢?我可不可以不求助互联网,为美好生活恢复一种可能性呢?
明知道此举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我还是勉力一试。潦草的数张卡片,代表着我及所有热爱生活和春天的人,为之做过的微薄努力。
▌第一张卡片:先秦 《诗经》
两千五百年前,《诗经》就用古老的声部,将多少的桃灼李艳、男情女悦吟来咏往。姑娘貌似手脚不停地忙着采桑、采蘩、采薇、采葛的农事,心里却盘桓着之子于归的闷骚,小伙遇到一处盛放的桃花,心里即腾起一团火,借着春日景明,又瞪大眼睛到处瞅,到底哪个美女宜室宜家呢?那几乎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歌谣,一唱三复,天真而率直,一顾而情深,别无杂质,最为契合春之本性。
▌第二张卡片:唐宋 诗词
后来到了唐宋,咏春的词章亦是佳作如林,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及不上“送春”、“惜春”、“怨春”为主题的。这不足为奇,一如人渐渐成年更事,分明地知道了春天无计留住,于是烦愁滋起,轻恼暗生,且看那些由爱生怜起怨的春词——
▌第三张卡片:现当代 散文
到了现当代,咏春的名篇,诸如人人烂熟朱自清的《春》,还有冰心《一日的春光》,抑或是郁达夫《钓台的春昼》,虽然品格也清明,心情也真挚,总觉得有几分勉力,似又回到“为赋新辞强说愁”的饰演状。其实,还不如那些不太出名的文章更好些,比如梁遇春的《春醪集》中的《观火》,还有穆旦的那首《春》。我愿意在头脑里意淫一调春之声圆舞曲,同时于心头重温那经典的句段——
结束卡片检索,回到现在时态,谁还有那闲情逸兴来赋文作诗呢?想想还是春天的酒太稠太浓也太烈,千秋历代那么多死磕的文人,秃笔穷墨也只得了它浮光的几片掠影。毕竟,人生蜉蝣一场,时间力气均有限,不如问道仕途经济学问去了。
文丨塞壬歌声
▍拾文化首发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laigao@10wenhua.cn
来源:拾文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