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入梦纸本设色 58cm×57cm 2014年
三月清明茶发芽
家家户户去采茶
喜鹊头上叫喳喳
飞到园中拣桃花
桃花李花由你拣
莫叼头上山茶花
武宁采茶戏最早源于“茶歌”即“采茶调”。武宁县地处赣北幕阜山区,茶山连绵不断,盛产茶叶,茶歌风行。
南山顶上一颗茶
阳鸟未啼先发芽
去年姐妹双双采
今年姐妹适谁家
据清乾隆志记载:“重阳后聚众祭祖,会饮演剧至深冬乃止。”乾隆年间武宁文士夏之翰写的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当时戏剧活跃的情况:
窝丝双绺战袍长
白面儿童脂粉香
金鼓声中莺语滑
碧纱窗外月如霜
另有清乾隆31年(1776年)进士在《浔阳乐》中描写九江元宵节灯会盛况:
灯火照龙河
雨龙杂绮罗
偏怜女儿巷
一路采茶歌
武宁采茶戏的唱腔很多来源于当地采茶歌与民间小调,如其中一首《撇芥菜》:
奴在园中撇是撇芥菜
相公你莫追有言你听来
五谷你不分肚里没文才
傻男子汉我不爱
撇芥菜待客人
相公你莫啰嗦
撇芥菜哟依子呀嗬噻
明末清初时“茶歌”更加流行,“茶歌”综合了灯彩、民间说唱、傩歌、道歌及民间祭祀、婚丧、喜庆等风俗音乐,形成了一种民间小戏——二小戏。后来受到南北两个方面戏曲发展的影响,慢慢形成了独具风格,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武宁采茶戏剧种。
武宁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茶歌——茶灯——茶戏”几个阶段,到清末民初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能演36大本,72小戏,成了江西四大采茶戏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四千年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自成一体。
采茶在山,歌于野。茶更是文人墨客笔端的常客,一壶天地小于瓜的恬淡人生,勾起多少田园诗画:
行走茶山间
诗/谢海衡
吾于茶山行走
伫立天地间
如微微一尘芥
感受天地之气
天之大地之远
吾之不能至
然吾之无所不至乃心
山之清在其静
水之灵在其动
草木之仁在其直盛
花之美在其幽远淡然
茶之沁香在其甘醇脱俗
云做伴
风中歌
蜓亦起舞
蝶亦翩跹
物华其貌然不实
人美其名则虚
吾将归于茶山一抹绿
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合。陈琴的“山歌”引来了沈烨冰的“水”诗,现在又引出了谢海衡的生态诗(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给予了我们的一切,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我们应该好好善待它,用手中的笔来保护它,珍惜环境,珍爱生活。——谢海衡生态诗观)。
采茶山歌诗相随,青山绿水。陈琴的《山村山鼓山歌》如种子,萌芽出我们对遗落在民间那些“歌儿”以及纯天然的爱怜,一如沈烨冰在她《张望独木舟》里的浅吟低唱:
八千年的流动的水
伴随了袅袅的炊烟
鸟的翅膀上长满了灵动的羽毛
唐诗的意境
在条石里用温暖抒写
跨湖桥旁
一坐便
痴了八千余年的时光
生生世世
张望
一枚流淌而来
又远去的独木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