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对话毕业生 | 跨界联合人性设计

2015-06-08 00:00

对话毕业生| 跨界联合人性设计 原创 美术报 美术报

meishubao

美术报成立于1993年,是全国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美术专业类媒体,内容涵盖艺术资讯、美育、书法、拍卖等。美术报多次荣登中国品牌媒体百强排行榜,名列“专业报品牌十强”。2012年,组建了浙江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新浪微博@美术报社

同期,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首次“跨界联合毕业设计展”也对外展示。15名来自设计艺术学院不同科系的学生组成四支小组,课程也联合了不同专业背景的四位教师(吴海燕、成朝晖、章俊杰、崔鲁海),组成了跨界联合毕业课程的导师团队。他们一方面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技术优势,将设计理念更好地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培养短线的团队合作精神。各设计小组在进行作品创意设计之前,充分体验生活、进行调研。针对失聪人群,王伟航、潘皓南、杨沛霖设计了一款耳助生活组合,通过振动让失聪者感受音乐,感受声音;一个名叫“工作微运动研究”的设计,可以说是办公白领的“救星”,上班族在工作中不经意地做一些运动,促进臀部、腰部的血液循环。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理念上,而是真正让做出来的产品,符合当下生活的需求。

导师们希望为学生搭建团队协助、集聚智慧、开拓创新的大平台、大格局,期望所有学生有突出表现,一同享受追求完美的过程。本期邀导师之一章俊杰,与我们谈谈展览的特色与呈现理念。

 

记者:针对这次的毕业展,你作为亲身经历者,怎样看待这次毕业展?为什么会用这种联合跨专业的方式呈现?在表现上有什么优势?

章俊杰:设计艺术学院在当时就有这样的想法,用跨专业协作的方式来进行毕业设计,最终确定为吴海燕老师领衔,成朝晖老师与我带队,再与崔鲁海老师协作这样的一个格局。与外校的联合,在一开始也是无心插柳。

经过报名选拔,一共15名学生来自于工业设计、综合设计、平面设计、服装与染织设计等不同科系。学生被打散组队,每组3-4人,形成4个工作小组,分别针对“创、智、生、活”4个研究方向。我们考虑的是生活的需求和先进科技的一种关系,所以给出了4个社会需求的导向,都是有社会价值的。

在今年1月初,本课程内的全体师生考察了两个综合性院校——浙江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受益匪浅。更惊讶发现,在中国科技大学也有“设计思维”的课程。经过一番交流,双方觉得有条件一起进行设计合作。一开始就是实验性的,但是后来就慢慢进行一些联合跨界的设计创作。

因为这些学生之前没有配合过,在设计过程中,由于专业不一样,尤其是跟外校专门搞技术的很难交流。而且,学生的专业技术也有限,比如染织专业,对于产品都没有接触过,这些原因都让课程指导很有难度。

尽管如此,不同专业的交流终究碰撞出了火花。在这个课程里的,不同设计专业的同学与“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的同学协作。最后的成果:移动应用系统、外观设计、结构设计、操作界面,甚至自己编程制作的电路板、开关控制都针对这门课程定制开发出来。

记者:你觉得这次和以往常规的专业的毕业展相比,效果如何?未来前景怎么样?

章俊杰:我觉得效果是很惊艳的,而且收获也是很大的,未来的话我们也很希望一直搞下去。因为设计者来自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分工,协作做出来就比较专业。

以前的毕业设计提概念比较多,很多东西没法实现,企业并不愿意花精力去为毕业设计特别开发。现代设计需要更多的商业和技术上资源整合,不像以前那样死板。不仅仅是画画图这样简单,这时候就需要更多环节上协作,所以现在的需求是这样来的。

记者:这次展览中的作品理念是什么?整体作品呈现出怎样共同的特点?

章俊杰:这次设计的目标是为社会所需求的问题,设计中有明确、实在的一个亮点去设计。设计现场布置了4块展板,就是赤裸裸地揭示社会需求点。第一个就是工作人士久坐不动的健康问题,第二个是弱势群体外出遇袭问题,第三个为聋哑人生活需求问题。第四个是数字产品整合办公的主题。

这次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设计者之前都亲自体验过,实用性很强。我们的要求是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是实践考察过的,也是有材料和资料的,这一点很难得。设计作品都是当下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最终的作品现场都可以演示、直接体验。虽说都是学生设计的,但绝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必须能实际应用的。这是跨界合作的优势:因为专业化的互补,在现场的产品具备现场操作的水平。这也回应了课程设立之初的目标:不能脱离实际的,总的来说就是要将设计产业化,为人所用。

记者:在现在的教学当中,是不是也要求设计产品化?

章俊杰:这个趋势是有的,因为我是学工业设计的,关心的问题是做出的设计是否能带来产品上效益。社会上面临什么问题,需要认真的探讨,这一块国内设计做的还是不太够的,但是总体趋势还是有的,最重要的还是关注设计本身是否能够产生效益,这一点来说,在课程设置的角度是一大亮点。


来源:美术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