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08 00:00
刘诗园:迷失出口 2015-06-08 艺术界LEAP 艺术界LEAP 艺术界LEAP
《艺术界》的微信不仅仅简单地分享当代艺术内容,更多的是对趣味的探索。
?
《迷失出口》,(电影截屏),2015年,单频道,33分43秒
刘诗园:迷失出口北京空白空间
2015.04.25-06.07
文:杨紫
录像《迷失出口》是刘诗园个展“迷失出口”中的主要作品。为了这件作品,北京空白空间在现场甜点区域摆出软硬适宜的沙发,布置出金字塔状、条状和柱状的专业吸音棉,以及影院式的宽阔银幕。影像长达30余分钟,具有连贯的叙事线索,场景在大海、草原、雪山、星空、酒店之间切换,故事围绕着四名主角的分离、相爱和踏上自我寻找之旅而展开—换言之,影像承载了爱情片中的诸多元素。而刘诗园并不热衷于安分地制作一部典型的故事片。她找到四对相貌酷似的演员扮演影片中的四个角色——苏菲、本杰、约翰和一个不知名的女孩;她选取了许多经典爱情电影——《花样年华》、《海滩》、《迷失东京》等片段,将旧脚本稍加改编,重新拍摄,再以新秩序排列,构成语序整体通顺却略有跳脱的叙事。辨认面孔和细数艺术家引用的电影花去了观众不少时间,打破了他们欣赏故事来龙去脉的正常习惯,扰乱了他们想大嚼爆米花的心情。
展览现场
艺术家对《迷失出口》的组织方法接近作品,而非电影叙事。刘诗园将电影视为她影像作品的模特,根据自身感知描绘固有的对象,犹如写生。她亦将电影视为组建作品的原材料,在这件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当代艺术家常见的将材料解构、再重新编辑的手法,也能读出嘲讽、戏谑、调侃的后现代表情——艺术家选取的桥段具有针对性:遭遇人生瓶颈的情侣一定要找个小岛散心,寂寞忧郁的男女必须在海滩偶遇,水族馆(尤其是水母)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太多的文艺电影里。
《迷失出口》,(电影截屏),2015年,单频道,33分43秒
对电影史的研究加深了艺术家对电影叙事中“俗套”的认识。通过对当代电影理论和纪录片《电影史话》的了解,刘诗园发现,电影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出诸多技术手段和框架,并最终规定了人们对现实的观看和想象。悲观而论,随着影像不断在各类屏幕中侵占人们的生活,终有一天影像会可能奴役人类的行动。我们可以将刘诗园的创作归因于跳出被规训的观看的冲动,并实现一种“观看的政治”。这位艺术家尽量减少在创作中生产新内容,而迫使观众重新观看诸多知名电影片段的集合,唤起似曾相识之感,以醒悟俗套的危险。但她的意图并不强烈。她拒绝露骨地将原来电影的结构展现出来,将观众的情绪保持在一个不确定的范围内。
《迷失出口》,(电影截屏),2015年,单频道,33分43秒
于是,《迷失出口》引发了独特的观看印象:视野捕捉的东西,意识却无法认定,显得难以下咽。在之前的个展“视线的边缘,或大地的边缘”中,她的作品《和摄影交谈》即是视觉上“难以下咽”的例子—那些高饱和度的花卉显然不符合“高级”的学院审美传统,但又区别于现实中被公认为“俗气”、“讨厌”和“恶心”的图像案例。《迷失出口》继承了《和摄影交谈》瘦不露骨的特质,警惕地预防着作品任何明确的走向。只是这次,刘诗园在视觉以外的多个层面上突出这一特质。观众最终说不清楚看到的是电影还是录像,是旧故事抑或新故事。当然,《迷失出口》中的暧昧不止于这两点,但暧昧之所以被称为暧昧,恰恰是因为它给阐释语言只留下了逼仄的空间。能被清楚描述的只是:刘诗园不露声色地召唤出许多矛盾,又在矛盾激化前平息了它们的冲突。
原文刊登于《艺术界》2015年6月号 展评栏目
来源:艺术界LEAP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