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喜雨轩学书自述

2015-06-08 10:52

  我从接触书法至今已经24个春秋了。从硬笔书法到毛笔书法到篆刻都尝试过,参加过不少展览和比赛,也忝列中国书协会员之列。惭愧的是,24年来成效甚微。尽管如此,但书法始终是我最热爱的。我字写得不多,加之生性愚笨,所以很难有很深的见解。因此,实在不敢撰写什么“从艺感言”,但想提一提的是我的人生历程和学书路上的几位恩师。

  我的家乡是温州,温州自古以来文脉兴盛,如宋代永嘉学派代表叶适、清代朴学大师孙诒让、一代词宗夏承焘、篆刻大家方介堪、现代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等等皆名震寰宇。在这块土地上还诞生了永嘉学派、永嘉四灵;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在任永嘉太守时期,由于受到温州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的影响,其诗歌水平达到了鼎盛。这些例证都说明温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良好的“地气”,哺育我成长。母亲是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母亲任小学教师,小时候常常布置一些作业给我,那时候都是一些描红之类的写字作业。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对于书法的认识,似懂非懂,但是母亲一直教导我把字写好是一个读书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母亲做梦也不会想到,写字日后会成为儿子的生命支柱,陪伴他一生。

  本科时在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大一大二接受的主要是素描等西画训练教育。我始终觉得那并不是我所爱,因此大三选专业的时候便选择了中国书画方向。这也便有幸结识了杨尔、翁志飞等老师,杨老师教我们楷书,重用笔、结构,为人随和坦诚,深受学生爱戴。翁老师上课话不多,以示范为主,临摹要求精确。可以说,两位老师的艺术教育都各具特色,使人时时有如坐春风的感受。同时,与同学们青春作伴,走出书斋,游历祖国山川,涵育心灵,化诸笔端。

  2005年毕业后,回到老家做了一年的美术教师,这一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书法成了我唯一的精神依托。我开始“三更灯火五更鸡”……帖中自有黄金屋,这里名家荟萃、如众星列河汉。我寻找着精神慰藉,唯有在这墨团团里才能让我自由地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才能让我通过笔端来表达我自强不息的心迹。苦心人天不负,2006年我考取了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在云南这块神奇而灵性的土地上,我幸遇了陈鸿翎与成联方老师。陈鸿翎老师德艺双馨,书品和人品,让我“高山仰止”。成联方老师经常鼓励我作“双栖型”的艺术工作者,我才逐渐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向书法理论领域拓展,成老师书法教育的独特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我对书法创作的思考。我认为,艺术风格应该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人生短,艺术长。平日里我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临摹古人经典作品上,通过临摹来了解古人,塑造自己。刘熙载在《书概》里讲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比庾肩吾《书品》对书法更有指导意义,因为《书品》仅为古人标次第,而《二十四诗品》能为书家陶胸次。“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出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冲淡”品,其意思是“似乎存在某种形象或踪迹,但是,一旦想进一步把握或者追寻的时候,却如淡云清风一样什么也不见”,这种境界就是冲淡。“冲淡平和,不激不厉,行云流水而法度自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独往独来、自有真我”,这正是我所向往的。

  研究生毕业后,我东归浙江来到甬城,成为一名教授书法的高校教师。甬上6年,我犹如渴骥奔泉,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书法的探索。因为教学的缘故,对真、草、篆、隶,大字榜书、蝇头小楷,无所不涉。同时,我开始了对书法的再思考,并不断地自我否定。我的笔端力求厚实、遒劲,书风追求自然、明快。我的行草在二王的基础上融赵松雪、白蕉以及日本书风、禅僧书风和当代书风于一炉,吻合孙过庭所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取法之道。我努力把小楷写得通透活脱,在魏晋的基础上加入了元代画家倪瓒的风格。大家都知道倪瓒艺术风格正是其“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所表现出的“寒林萧索,冲淡平远”之特征,但我仅吸收倪瓒冲淡平远,更以清新代替枯寒萧瑟,从而形成满面清气,既表现出士人的积极、文人的恬淡,也表现出禅家精神的萧散。张怀瓘云“不由灵台,必乏神气”,使作品风格全出于灵台,在有我无我之间,努力达到学书人之最佳状态。

  现在,我常常自问:书法究竟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是禅?是道?书法一定不会是单纯的文字美化,也不会是象形的画或一种符号,她是有震撼力的!或许,书法应该是一种精神信仰,存在于有形与无形之间 。

  大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中国书法最鲜明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书法艺术与中国民族文化同步发展,它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是人的精神境界的反应,反过来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艺术的终极目标不仅在于感动人,而且在于沿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方面改造人,提高人。所以书法教育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书法的审美功能贯穿始终。宗白华先生说:“如果要了解西方艺术,就要抓住建筑;如果要了解中国艺术,就要抓住书法。”书法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中国书法是一种极特殊的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因此,书法又被誉为“纸上的舞蹈,无声的音乐”。作为一名高校书法教师,我认为,当代书法教育更需要沉潜下来,需要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教育精神,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熊秉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一个最能反映出书法的文化属性的表述,虽然有很多人不赞成这个说法,但是,我认为,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熊秉明所下的这个结论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姚鼐曾经将传统学问归纳为:义理、考据和词章之学。义理就是哲学或者哲学的思维、思辨能力,与西方的演绎法相近,是治学方法也是人类的精神灵魂;考据主要是一种治学方法,类似于西方的归纳法;词章之学就是诗词歌赋了。这三个当中,哪个是核心?我认为只有“义理之学”能贯穿所有学问,它是一根精神生命线。在西方,虽然存在笛卡尔的唯理论和培根的实验主义之争,但恐怕“理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根生命线。那义理之学的核心是什么?义理之学的核心应该归结到《易经》,是《易经》的思考方式和表述方式。那《易经》是靠什么来解释世界的呢?靠“爻辞”,“爻辞”不就是两根线条吗?所以,在中国人的思维世界里,这个高度凝练着智慧的线条最具概括性和代表性,书法线条的特性就表现在这里。另外,书法不就是抄写文词吗?“词章”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因此,书法是一个架在义理之学和词章之学的桥梁,操作这个桥梁的书法家普遍又处在文化的核心地位,所以,书法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似不为过。书法不但有“同自然之妙有”,而且“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语出孙过庭《书谱序》),我们玩味书法的同时,也在欣赏造型的意味、文学的内容和哲学的境界。我以为,书法是我们的表现工具,亦是认识我们自己最好的镜子。我的作品入国家级展览十余次,如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艺术大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等,先后举办和畅,东骧两场书法展,出版了书法作品集。这些都是对我书法生涯的检阅,也是切磋学习的绝佳机会。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历久弥新的文艺真理,作为首批中国文艺志愿者,我有幸随姜昆、卞留念等著名文艺家赴重庆两江新区慰问采风,深刻感受到山城人民对文艺的热情与渴望。书法要学古意,也要与时俱进,接地气,在当代中国采风,到人民中去汲取养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这是一条坎坷的路,可是命里注定我必须继续在学书路上苦旅下去。我意识到我脚下走的正是一条不归之路,然而我无怨无悔!弹指一挥间,书道如梦如真……

  乙未禊日杨信鸽于甬上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