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09 00:00
策展人:李旭
开幕时间:2015.6.13(周六)16:30
展览时间:2015.6.13 - 8.13
周二至周六10:00 - 18:00
展览地址:今格空间(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街40号,工人体育馆西门)
联系电话:+86 (10) 65533536
www.ginkgospace.cn
《艺术汇》专访
巴赫大提琴曲/100x120cm/布面丙烯/2015
谭平:一般来讲,我们从事创作都是在感性和理性这两者交替中进行的,对我而言这种感受更清晰,例如在铜版画的创作中,画面中所有的图像都要通过其他的媒介来完成;同时所有的层次也需要通过具体的时间来控制,时间的倍数直接关联呈现的结果。数字或时间逻辑是作品产生的关键,这是一条非常理性的逻辑线索。铜版创作中时间的因素也影响到我的绘画,以至于产生出我在特定时间里从事绘画的想法和状态。我对绘画时间的限定,首先将绘画的结果去掉,然后才能谈到释放,因为有了时间的限定才有了释放。包括我绘画中所有的线条,里面都有一种内在的逻辑限定。
I ART:我认为是否构成“当代艺术”的观念重点在于对艺术自身“边界”的控制,你对于“边界”的控制似乎不是侧重于绘画的结果,而是对于绘画逻辑与过程在特定时间同步中“发生了什么”的关注,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谭平:对。对于我来讲,我的工作没有采用更多的媒介来表达,还是在限定的几块颜色里面。由于有了时间,有了对过程的限定规则之后,在绘画的结果上也没有限定,是开放的,所以,突破边界成为可能。我在绘画的开始,不去设定一种结果并想方设法去达到它,我的工作不是按照方案来进行。我的绘画重在前期的规则制定,由于规则不同,造成的绘画结果也完全不同。
谭平:时间在我的创作当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在我的工作中,有的作品我是十分钟完成,还有素描作品只画一分钟。在这些作品中,线条行走的速度变得很重要。像很多观众看《1 劃》,它看起来是一条自由的线,作品制作的过程却是在严格时间控制下完成的,而这只是观众看到的一个结果。这根线我是用十分钟画完,还是用一小时画完,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不同不仅仅是绘画速度的差别,最重要的是态度的不同。比如你用素描画一条线,当你为了画一条线而得到了一条直线时,你面对的是一个结果,但如果你将绘画速度放慢一倍或两倍时,那么你关注的是它任何一个时刻炭笔和纸以及出现的黑色的关系,而这条线具体会走向哪,完全是在你所处的一瞬间决定的,而不是开始就预设了这样一条线。在时间的“空间”中,你决定这条线的走向。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时间越来越细化,也越来越长,把时间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时间。这样说会有些夸张,其实就是将一个瞬间的东西当做永恒来看待的时候,瞬间就成为永恒。无数永恒瞬间的切片,形成一个新的、巨大的空间。
在我的工作中,包括绘画、版画,我特别关注的是自己到底用了多长时间来完成此时此刻所做的工作。对于绘画中出现的内容,有可能可以迅速被覆盖掉,也可能不会被覆盖掉而是发生别的事情,所以我对现在所有绘画的结果都不在乎,我将它们看成一次“遭遇”。
将浪漫进行到底/布面丙烯/100x120cm/2015
谭平:艺术的表达,包括作品,都是对此时此刻所面对现实的反应。无论是你对某些事情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也好,还是突然将你置于一个环境要求做一个即兴的表演 ,还是说你在学校里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其实每个艺术家,在正常的状况下,他面对这些状况所做出的反应都是最为直接的,如果你的艺术能够面对这些问题,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的话,就应该会是一个最好的作品。“1 劃”展览中的一根线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美术馆“圆厅”这样的一个空间问题 ,当然还有所面对的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空间,一个圆形的、经典的、带有权威性的空间,这个空间与艺术、社会、历史、政治等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就是我那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没有采取常规性的展示方式,而是画了一条线,这是一个观念的表达,不是所谓的极简主义或是某种艺术形式。
我可以用绘画中的色彩来表达,也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占据这个空间,为什么最终用了这样的一种方式?我是以一个艺术家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空间、面对这个社会呢?还是以一种孩童的心态来面对?如果是一个5 岁的孩子,他到了一个这样的空间,面对白墙,他会做出什么举动?一旦态度不一样,所产生的东西也就不一样。有这种心态,一条划出的线在这个空间中应运而生。
很多时候我们谈纠结,那么纠结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没有转换角色,一直处在自己的角色中,以固定的状态来看待事情,那么纠结就无从解决。刚才我们说到的停顿、片段的问题,其实也是在解决精神上问题的一种方法。我与其他的艺术家还是不太一样的,与职业画家相比,我是一个非职业画家,我真正的职业是老师和教学管理人,无论是做老师也好还是做管理,但在内心知道艺术是我的最珍贵的。不论是我自身的时间、经历还是我思考的问题都已经被这样的身份状态切成了无数片,而这无数切片叠加成了现在的我。我现在的工作方式就是用这种切片的方式来完成,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工作方式。我的绘画就像是片段的情感,随时接受一种现实反馈的心理变化。
谭平:这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一方面是天赋的因素,好比我们谈到的对色彩的感觉,这是无法学习的,包括对线条的感觉,线条之间的关系,这都是一种生理反应;另外一方面与训练有关,美术学院的学习从写生、速写的训练,接着逐渐的变化,从具象到抽象,逐渐进入自由的状态,这个学习发展的过程除了作为自我表达的愿望之外,还有对绘画本体语言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法拒绝和隔离的。二者是相辅相成,但是还是要警惕僵死的规律的捆绑,对于“规律”,我一直认为要时刻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这样才能有新的视觉机会产生。
谭平:对,为什么说要不断地创造新的工作方式、制定新的逻辑规则?实际上很多的视觉经验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些经验,像古典绘画、印象派、抽象艺术等都是前人用于创作的工作方式。这就如同前人修好的一条路,我们可以在这条路上行走,我们也可以另辟蹊径。艺术创作重要的是通过走前人的路,找到自己的路,哪怕条路很细小也是自己的方向。探讨和批判普遍意义的艺术经验是找到自己出路的一种方法。
立春/布面丙烯/100x120cm/2015
演说/布面丙烯/100x120cm/2015
谭平:确实存在阶段性,不可能每天都在变化。在某个阶段有了一定想法之后,在表达到达一种质量的时候,重复性也就会开始,这个时候就该结束了。我的创作基本上有两个阶段,最初的阶段一定是受到了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与生活有关、情感有关,在绘画中就会马上产生反应,在表达过程当中随着时间逐渐开始与绘画本体的语言越来越紧密,等到作品看起来最完美的时候,同时你的原发的“刺激”就会越来越弱,这个时候也就是停止的时间。所以我的工作是阶段性的,有时做绘画,有时做版画,我的大部分版画作品是我在一种相对平淡的生活状态中创作的。一旦遇到“变化”或者“刺激”就转向绘画的创作。
谭平:从绘画的角度来讲,特别希望有一块颜色不在常态系统当中,而是突然的出现,却又特别符合当时的感觉。我的作品在多遍的覆盖当中,总会出现某一个“意外”的瞬间,而最难的就是做出决定,把那个瞬间保留下来。这种留取就是在当时的情境中做出判断的成果,而不是主动去获取和达到。能够真正留下来的东西,不管是从艺术史还是人类的发展史来看,都不一定是当时人们要做的那个东西,反而也许是人们认为的一个最普通的东西,随着历史的发展留存了下来。在我的绘画中,很多被保留下来的偶然的东西可能会比我主观画上的东西重要的多。文章来源《艺术汇》杂志 采访/撰文:李宁
星际穿越/布面丙烯/100x80cm/2015
无题/布面丙烯/160x200cm/2014
历史/300x400cm/布面丙烯/2015
疼痛/300x400cm/布面丙烯/2015
桃花源记/160x200cm/布面丙烯/2015
闯入者-蓝/80x100cm/布面丙烯/2015
冲动/300x400cm/布面丙烯/2015
微信中的作品图为今格空间谭平个展“画画”参展作品
来源:798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