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080828就气与势短信请教于上炜兄:
笪重光著《画筌》,有言:“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势之推挽,在于几微;势之凝聚,由乎相度。”历经写生的困惑之后,对此言感触颇深,一语道破了取勢之难及其重要性。
兄回复:是啊!取勢很多时候是一种感觉力,没有硬公式,画道太难,物之形势,我之块垒,笔之顺逆,都与势相关,毫厘之失,貌合神离。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又有言:“气以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问题最终落到了“气”上,关键是如何培养?有点玄。
山形树态,笔墨踪迹,由气与心性、腕力统摄而成,是不是养气又得回到物态与笔墨操练之上?
兄回复:古人云:读书以养气,或曰,浩然正气,都是强调心与性的人格陶养。行遍千山,踏遍万水,网罗万象,蕴育胸中,发而为气。或是居于一隅,屏除杂念,澄心观物,也可得其静气。在中国文化中,气始终是与具体人的生命状态相对应的。在画里,是细节的动感生活与整体的静穆沉寂相结合的存在方式,最终,形诸于书画的气还是回到具体的笔墨操练上来,尤其是笔法的掌握。我说的笔法,除了技术层面,更是审美,如屋漏痕、锥画沙等。再具体说,气与笔力,关系至大,黄宾虹有言:“气关笔力,韵由墨彩”。又曰:“气从力出,笔有力而后能用墨,墨可有韵,有气韵而后生动。”很具体地描述了气韵与具体笔墨的关系。
得益于兄画理之论,有所悟,记于此,表谢意。
作者:吴上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