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临池管见——草书漫议

  人们普遍认为,书法的本位在草书,要看一个书家的心性才情,就要看他的草书。从草圣张芝的“匆匆不暇草书”,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到翁方纲的“世间万物非草书”,历代的书法大家,无不将草书作为所钟情与取法的对象,以能写一手潇洒的草书为快事和能事。

  书法史上,草书虽不算出现最晚的书体,但它却代表着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草书犹如一个神秘的艺术王国,让历代的书法人向往、迷恋、兴奋、激昂。直至现代,草书仍以其奇特和多变、灵动的形式,在不同文化水准的人群里产生着普遍的艺术共鸣。

  草书是一种充满动势,富于音乐美质,最有表现力、最富艺术性的最高层次的书体形式。古人对草书的审美,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要求,而步入了融合大自然之美妙的境界之中:“宛若银钩,飘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索靖的《草书状》);“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烟飞露结”、“凤翥鸾翔”(张怀瓘《书议》)。

  草书艺术,至纯至微,其线性的抒情性,线质的力度、厚度,以及传统的审美惯性,都是草书的立脚之本。所谓“楷”如站,“行”如走,“草”如奔,习草者除了要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以外,打好楷书与行书的根基尤为重要。

  崔瑗说:“草书之法,盖有简略,应时逾旨,用于卒迫,兼工并用,爱日省力。”赵壹说草书之兴是“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旨”。草书书写中虽有点画和断笔的出现,但其笔断意连,实为一笔。因为一笔书的形成,就实现了整字、整行、整篇的气息一贯,实现了全部笔画的有机统一。概而言之,草书就是简省、连绵、圆转、流畅、起伏变化之“一笔书”。

  “草贵流而畅”(《书谱》)。与其他书体的相比较而言,草书书写速度快而变化多端。草书的线质,难在透纸而腾虚。透纸言其沉实,腾虚言其空灵,二者兼之者方为上品。试看那些能传世的草书佳品,其线条必至遒丽腴润,而又似老梅屈铁,亦柔亦刚,以刚统柔,刚柔并济。比如所谓的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比如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比如绵里藏针;比如所谓的含刚健于婀娜之内,行遒劲于婉媚之中等等,均是对既刚劲有力又柔婉温润的草书的笔墨效果的比拟。

  草书用笔洒脱飞动,线与点的巧妙结合,长线萦带之交接、拉长,显示着草书的潇洒气概。其牵丝映带,犹如文章之过脉,亦犹曲遇低调,回荡于空际,有隔笔取势,暗渡陈仓之妙。然应当于缠纠之处交代清楚,使人能领会到其笔意的来龙去脉。草书的牵丝、游丝、圈眼必须恰到好处,既不宜过多,又不能像春蚓秋蛇那般的故作姿态。

  草书虽有“贵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书写原则,然草书的点画、结体、用墨、都有一定之规。其大小、长短、粗细、转折、斜正、增减、收放、断连、虚实、浓淡、燥润、刚柔、主次、形意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国古老的辩证法。如若没有法规,草书就难以纯粹。所以说,书写草书,贵在调节,调有缓急,控引情理。如果对古法隔膜,又缺乏深厚的功力,只是将草书当作草上飞,以草率、潦草而代替,或者把个人习气当作个性和特点,舍章法而求字句,纵争奇而竞巧,或者只是简单地认为,非疾无以至狂般的轻滑粗糙的快速,那样的作品,是要被称作野狐禅的!

  一般的理论研究的目的,往往是在寻找规律。而对艺术的创作而言,就是要打破规律。一切预想的模式、形式都是与艺术创作的宗旨相背离的。“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书写草书的过程,就是寻找规律,打破规律的过程,即就是说,书写草书的过程,就是以理性借鉴先贤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以非理性创造自己的艺术新境的过程。

  写好狂草的难度更大,尤其是那些或急或缓,或轻或重,摇摆揖让的笔法、结构,全无程式可言。每一次书写,每个字的态势都随其周围已成形的字的态势而变化着。书写时的墨韵效果也很关键:比如蘸墨而书,墨尽再蘸,造成干湿有别,显示出运动感;比如持枯笔而书,所得枯涩干裂,纸墨相发的苍茫之趣等等,都需要书家具有更高的驾驭笔墨的能力与技巧。

  古人草书,洋洋大观,汉代的古拙质朴,魏晋的妍媚冷逸,盛唐的狂放,宋人的“臆造无法”,明末的压抑与浪漫都会给人以不同的美的艺术享受。尤其在行草书发达的魏晋时代,书家在浑洒之中入虚探玄,勾深致远,用草书来抒发与表现性灵之自由,体现着魏晋学士的风流韵致。

  自汉兴而有草书以来,在草书艺术发展的长河里,有多少人为之迷醉,为之呕心沥血,然能得草书之秘、登狂草之境界者却寥若晨星。相比之下,“二王”的草书,有着臻于完善的笔法、丰富精到的点画、外柔内刚的形体。“二王”父子书名的赢得,也是因着其草书艺术的成就。故而世有草书必宗右军的意向,宋书家米芾有“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的断言。历来的草书大家,像张旭、怀素、孙过庭、黄山谷、王铎、傅山、毛泽东、林散之等,其源多出“二王”。他们都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选定自己的路径,从而不断修定纠偏、不断前进变化的。

  所谓“课虚无而求有,叩寂寞而求音”。与其他习书者一样,我对草书也是向往之情炽烈。只是在“花甲”之前将精力放在研习行楷、行草方面。对于草书帖本,读得多,摹的少。暮年研草,虽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冲动,但是目前的书写水平还处于初学阶段,只能写得端庄平正,难得写散、写开。还在研究“二王”、黄山谷、于右任,探索着散、开、斜、颠倒中的聚、合、正、斜的协调统一。

  虽然中医有吃什么补什么之议,但吃什么绝对不会变成什么。我不用担心自己会成为书奴,也不担心没有自己的风格,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写出理想的草书作品,那是迟早的事。

作者:何伯群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