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临池管见——“不激不厉”说“中和”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业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上古时代,人们就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一个比较和谐的整体之中,它们的运动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中和”者,就是对这种客观规律的把握。后来的儒家思想又将社会内容注入其中,使“中和”成为政治、哲学、艺术等一切审美活动共同遵守的法则。就社会而言,“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理与天地同节,明于天地然后兴礼乐也”(《乐记》)。

  《左传·襄公29年》中就以“和”为标准对音乐进行了一番审美评价:“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宜;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音平;节有度,守有序”。此后,这些音乐“和”的标准,都成了中国艺术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学原则。而致“中和”,被奉为天底下最美的形态。

  儒、释、道三家,都崇尚和谐之美,先贤们调解矛盾,和谐共处。儒家的仁学,是和谐之学,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道家的道学,是自然之学,崇尚的是心灵的和谐;释家的涅盘之学,是通过明心见性,熄灭生死,修得出世的和谐。儒家讲的“中和”,禅宗讲的“无碍”;道家讲的“齐一”,其实都是和谐。所以说,“中和”之美体现了人类的大同理想,而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其意亦在于此。

  在中国文化概念里,对立因素相互融合、结合形成新的结构。所谓的“阴阳相生而重阴、刚柔相济而重柔、动静相合而重静、虚实想调而重虚、有无相倚而重无”——以中和为美的太极阴阳理论,一直是书法审美的主流倾向。

  明代的项穆在其《书法雅言》中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欹,欹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哉。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礼过于节则严矣,所以礼尚从容而不迫,……中和一致,位育可期,况夫翰墨者哉”。在这里,项穆将各种对立的因素,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达到了尽善尽美的标准。

  在传统书法美学领域中,谈论中和美的例子比比皆是:“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孙过庭);“墨淡则伤神,墨浓必滞锋,肥则为钝,瘦则露骨”(欧阳询);“要知强梁非勇,柔弱非和,……使含蓄以藏善,勿峻峭而露巧”(宋曹);“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靡之病。然一味老辣,又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吴徳旋)。

  如果以照哲学的观点来看,和谐的理念是共融的,相互的。然中和美的本质,并不是同质的相加,而是异质的相谐。书法中常讲的粗细、浓淡、离合、欹正、动静、黑白、平险、方圆、虚实、阴阳、形质、向背、古今、刚柔、法意、生熟等等范畴,都是指在矛盾的两极中求和。也就是说,书写的过程中,注重动静结合、留行互参、擒纵得宜、提按适度,促成其浓与淡、强与弱、藏与露、轻与重、刚与柔、疏与密等各种对立因素的相辅相成,中和之美才有可能体现出来。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平和能入静、致静,而静能生慧。艺术家讲的平和,是一种广采博纳的胸怀,是从容淡定的心理状态,是高人必备的涵养和素质,是大师本色。从事艺术,只有处于淡定自若、自然和谐的精神状态时,思维才会活跃,才有可能发挥出正常的才智。甚至有可能超水平的发挥。而心态不能平、不能和之人,往往狂妄急躁,虽每每激昂顿挫,俨然可观,竭尽全力,总是不能周全,不能大成。

  书法艺术理想的审美效果,体现在人格、气质、境界、才气、情趣的和谐统一。而不是沉浸在某种偏执的情绪与其表现形式里。艺术创作最不可粗心浮气,亦不可草率应付。所以粗浮在心,必陈浊在笔;草率应酬,必流俗在纸。有道是学问深时意气平。就是说意气平是有学问者最可贵的人品、气质、人生观、治学方法。艺术家的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修养高,他的艺术作品一定是高的,成就一定是大的。

  孙过庭曾从审美的角度去探究王羲之书法中和美的渊源。他说:“王右军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书谱》)。王羲之自己亦云:“欲书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然后作字”(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审斯两语,实悉一脉相承。不管是“干研磨,凝神静思”之中的“意在笔前”,还是“志气和平,不激不厉”状态下的“思虑通审”,都是书圣王羲之创作“天下第一行书”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从古至今,中和一直被视为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占据着审美潮流的主导地位。无论是与精工、细谨、严整的风格相比,还是同靠狂怪、变形的手段来刺激眼球的手法相较,“不竞不絿,不刚不柔”的那种表现平和、柔美的节奏与旋律,依然是书法艺术不可忽视的,占着极高地位的美学标准。比如同出于唐代欧阳询之手的《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塔铭》,虽然前者于险劲刻利中不乏中和意味,但后者因尤为藏锋、更见中和之美而受到书家、书论家的一致推崇,甚至有《化度》胜《醴泉》之议流传。

  古代经典之中,像欧阳询的《化度寺塔铭》与虞世南《夫子庙堂碑》那样极具中和之美的法帖不计其数。但是被誉为神品、列为首位的只有获“妙得中和,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唐·李嗣真《书品》)”之誉的王羲之书法。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更是以其“中和”之美超越了历史时空,渗入到人类相通的审美意识之中,给人带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审美感受。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和谐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态势和一切行为的审美标准。尤其是和谐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与现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融合。高扬和谐的旗帜,是在新的现实情境中,传统价值在新的意义上的开拓与复归。书法领域,尽管审美标准在不断的翻新,追求气势、体现张扬、以豪言壮语示人已成为“时尚”,但是,坚持和谐,既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中国式的智慧。

  书者认为,从事书法艺术者,若经常以中和之心态观照反思,就会摒弃一切杂念,排除种种干扰。因为有了平淡才会有天真,只有化内心的冲动为清明合理的情趣,使生命形式超越一切矛盾而入之于宁和,才会有和谐的生命与人格。无论是看待尚古,还是看待出新,都能以诚正、虚心的态度去汲取各种形式美的多维元素来滋养自己的艺术,追求生命的丰富,心安理得地去据于徳、依于仁而游于艺。

(原载2003年7月2日《老年教育》)

作者:何伯群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