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4-20 17:13
贾平凹
路遥在世的时候评点贾平凹的名字:“平字形如阳具,凹字形如阴器,是阴阳的交合体。”贾平凹回应朋友戏谑:“可名字里边有阴阳该能相济,为何常年忙着生病,是国内著名的病人?”
事实上,和同样患乙肝但英年早逝的路遥不同,64岁的贾平凹创作力旺盛,继2011年出版67万字的长篇小说《古炉》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2013年《带灯》、2014年《老生》,今年又让《极花》登场。
“你不要再写了,写得太多了,人家还没看完上一部你就快写完下一部了。”4月14日北京的新书发布会上,贾平凹说有人这样开玩笑劝他。但在他看来,“写作是我生存的一个方式,再一个,我自己心里有一些事情,写过了才能安宁”。
这些不安宁很多来自于他和老乡的交流与他对农村的观察。尽管19岁就离开陕西省棣花镇,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农村发生的事情直接牵连着我。”
《极花》的故事原型来自于十年前准备小说《高兴》时与拾破烂的老乡的交流。老乡有一次向他诉苦,他的女儿初中辍学后,从老家来西安和收捡废品的父母仅生活了一年,便被人拐卖了。他们找了整整三年,好不容易女儿被公安人员解救回来,半年后却又去了被拐卖的那个地方。
“那一幕我至今还清晰记得,他抬起脑袋看我,目光空洞茫然,我惊得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贾平凹在后记里写。
这个真实的故事,贾平凹一直没给任何人说过。但这件事像刀子一样刻在他的心里,每每想起来,就觉得那刀子还在往深处刻。
面对这个题材,“我曾经是那样激愤,又曾经是那样悲哀,但我写了数百页的文字后,写不下去了。”贾平凹说,直到前两年跑过农村好多个地方,多次回到自己的家乡,才获得他想有的写作感觉。
贾平凹在2015年的夏天开始动笔,“《极花》中的极花,也是冬虫夏草,它在冬天里是小虫子,在夏天里长草开花。”
“其实不是我在写,是我让那个可怜的、叫胡蝶的被拐卖来的女子在唠叨。她是个中学毕业生,似乎有文化,还有点小资意味,爱用一些成语,好像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知道,就那么在唠叨。”
2015年7月15日的上午,十五万字画上了句号。贾平凹最后写下两句诗。“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来源:凤凰艺术-艺术家 作者:赵振江,高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