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物尽其用,择其弊,而缮之。
导演/仲文 摄影/仲文&朱与蒙 撰文/冯雨薇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你的二十岁,是在读书,是在打游戏,还是在为了生活而生活。
我们总以为自己所想的事情,都遥不可及,亦或是不敢轻易尝试,所以止步不前,早已忘却初心,忘却为何要喜欢。
徐佳颖,20岁,衢州人。
吴倩文,20岁,江山人。
王璐瑶,19岁,杭州人。
潮湿的地下室,便是他们的工作地点。
整个夏天,他们都在做着一门叫做“金缮”的手艺活。
金缮,是一种源自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术,它属于漆艺的范畴。
金缮相比于“锔活”,来得更加具有欣赏性。
主修文物修复的三人,早前一直在做石膏修复,偶尔间得知了金缮,于是志同道合,决定一起来把金缮做得更好,创立了“髹饰坊”工作室。
“说好听的话,我就觉得有点矫情,其实我就是喜欢做这件事情。”
对于一向大胆的九零后,他们在用行动改变人们对他们的看法。
出于喜爱之情,他们各取所长,分配合作。
第一步,试拼碎片,用大漆加面粉做调和剂,黏合碎片。
第二步,填补缺口,搅拌瓦灰和大漆,用条刀把瓦灰刮在缺口处。
第三步,等瓦灰干了,用刀修造型,再用砂纸打磨。
第四步,上黑漆,反复来回上十几次至二十次左右。
第五步,根据破损的缺口,做出符合气息的图案。
第六步,上金粉,事先在漆面上涂一层金地漆。
第七步,放入阴柜阴干。
根据器物的破损程度,修复的时间短则一月,长则几月。
大漆过敏,选图困难,上漆繁复......
在做金缮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林林总总的困难,而他们却不曾退缩。
正如吴倩文所说,“我觉得这些东西,不用太浪费了,就一定要把它们用起来”。
人惜才,人惜材。
在地下室的日子,面对一件作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有时真能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泡一壶茶,点一根香,有人相陪,哪来孤独寂寥。
他们三人,谈笑自如。
近几年,国内开始做金缮的人越来越多,金缮也被更多人所熟知。
而如同他们所说的一样,以团队形式在做的人并不多见。这种方式,极高地提高了修复的效率。
由着年轻,他们去学习,去尽自己所能。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必然。
不完美,总贯穿了整个生命。不遮盖、不掩饰那些不完美,豁然面对,亦用尽心思去将它的残缺变得更美。
这就是金缮,也是我们的人生。
片刻的人生,即使只是片刻,他们也在尽力。
而渺小的生命也能宏如宇宙。
感谢年轻的力量,将这些技艺得以传承。
来源:墙报热点
作者:墙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