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这些高大上的青铜食器,你还不知道吗

2016-04-25 11:24

图片摄影:情枭的黎明,盛世收藏网论坛会员。2013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75小时。

在久远的时候,人们都是怎样进食?又是用怎样的容器来盛放食物?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们除了研究食物的烹饪,也在不断研究盛放食物的容器。赵荣光曾写过,“饮食文化是无比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现象,它几乎同人类文化的任何门类都有程度不同的关系。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一种饮食文化,全面地了解了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就从一定意义上了解了那个民族的历史。”从这些青铜食器,我们得以窥探那个神秘时代之一斑。

兽面纹鼎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微敛、折沿、大立耳、浅腹。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兽面纹鼎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这件商代中期的鼎,鼎耳仍然是早商时流行的立耳。此鼎相对于早商的鼎而言,最大的变化在于鼎足部分。虽然仍是锥足,但却已有逐渐向柱足演变的趋势,足尖已不像早商的鼎足那样尖锐。

兽面纹鬲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口径14.6cm 高19.2cm

鬲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巨大,图案条纹粗犷,结构复杂,构图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器壁均匀而薄。在商代中前期青铜鬲中,以这件器物最为精致。

兽面纹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6cm口径21.2cm 重7.35kg

此器形制大而且重,器型似束颈鼎,暂归入鼎类。

刘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2.9cm 口径18.4cm 重2.54kg

这是殷墟中期鼎的型式,鼎表面有美观的淡绿色氧化层。

兽面纹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22.1cm 口径16.7cm 底径12.9cm 重1.94kg

颈部饰曲折角型兽面纹,腹部和柱足上端则饰以牛角型兽面纹。在同一器的纹饰中有两种不同角形的兽面纹,这是继承了商代的装饰风格,很有可能是臣服于周室的非姬姓贵族所用,周初在这方面尚无严格限制。本鼎是西周青铜鼎中纹饰较为华丽的代表。

交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27.6cm 口径23.3cm 重3.5kg

口部呈钝三角形式,垂腹圆底,下置细柱足,这是西周早期青铜鼎常见的形式,鼎腹近下垂的趋势,是早期中较晚之作。口沿下饰目雷纹,腹部饰兽面纹,上面还有鳞纹。

亚酗方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德方鼎

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高24.4cm 口横18cm 口纵14.2cm 重2.82kg

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腹,足部变得细长, 德方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德方鼎口沿的两边,此器有两只立耳,折沿浅腹、柱足细长。德方鼎的腹饰为兽面纹,两侧的龙形纹以细雷纹为底,足上端饰牛首纹,纹饰十分清晰规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宝尊彝。

厚趠方鼎

西周昭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高21.3cm 口横17.4cm 口纵13.3cm 重2.4kg

西周厚趠方鼎为饪食器。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兽面纹,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

父戊方鼎(左一)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2.4cm 口横13.4cm 口纵17cm 重2.25kg

长方体,窄折沿,口沿上有一对立耳,四壁向下渐有收分,平底四柱足,四隅及四足上部有扉棱。口下饰鸟纹,以中间的短扉为界,两两相对,下以乳钉为框,内填黼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纹。

兽面纹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7.2cm 口径13cm 重1.28kg

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用于烧煮加热。鬲在形制上类似于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退化,而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为避免熏黑影响美观,所以逐渐演变为盛粥器。

兽面纹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3.2cm 口径15.3cm 重1.58kg

本器立耳侈口,长颈,窄折肩,袋腹锥足。颈饰云纹,每袋腹饰兽面纹。鬲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巨大,图案条纹粗犷,结构复杂,构图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器壁均匀而薄。在商代青铜鬲中以这件器物最为精致。

濒鬲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19cm 口径14.1cm 重1.75kg

纹饰细致精丽,口内侧铸铭文三行十二字,记录作器人为濒,故名为濒鬲。

兽面纹甗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37.7cm 口径22.3cm 重4.94kg

甗,饪食器和礼器。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

南单(母癸)甗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38cm 口径23.3cm 重4.7kg

甑鬲合铸式,侈口深腹,口沿上有一对绹索状立耳,束腰分裆,三足下部作圆柱状,腰间有一兽首鋬。口下饰三列云雷纹组成的环柱角兽面纹带。

黄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5.3cm 口径22.4cm 口径17.3cm 重2.4kg

这件簋的造型采用当时流行的无耳簋式样,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稍外撇。口沿下饰蕉叶纹,下连一周兽体目纹,并置三个突出的兽首。腹部满饰乳钉雷纹,精细秀美。圈足饰回顾式鸟纹,除头部较写实外,鸟身则图案化。

兽面纹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8.3cm 口径24.5cm 底径15cm 重2.89kg

器的四周均饰漪细楞脊。纹饰劲利,是典型商代晚期的风格。器的表面层呈浅绿色,这是洞庭湖以南出土青铜器的特点。

戈父丁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5cm 口径22.5cm 底径15.9cm 重3.015kg

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一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此器纹饰线条之规整,可谓无与伦比,这是一位技艺极其娴熟的工匠的精心杰作。

凤纹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15.6cm 口径18.4cm 底径14.7cm 重2.15kg

圆簋,侈口、双耳、圆腹、圈足,耳作兽首形附珥。颈饰凤鸟纹,中央有小兽首,足饰凤鸟纹,均以雷纹为地。

从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22cm 口径19.3cm 方座每边长17cm 重3.78kg

侈口,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

乳钉雷纹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1cm 口径19.7cm 底径18.5cm 重2.75kg

这件器物腹部鼓张程度非常大,内折急收。圈足上有三个方形大孔,与一般十字纹方孔不同。除了以雷纹为底的乳钉纹外,早肩部有比较奇特的鱼纹。鱼纹的眼镜突出,也形成了乳钉纹。肩上变形龙纹的形状少见。

兽面纹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7.8cm 口径17.5cm 底径17cm 重2.45kg

全器除兽目外,均以细雷纹组成,纹饰极为精细,这是殷墟早中期纹饰的特点。

兽面纹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0.38cm 口径23.6cm 底径19.3cm 重3.9kg

尽管主纹和地纹能分得很清楚,但平整精丽,这种图案已经从比较抽象的形式发展到比较具体,是殷墟中期青铜器纹饰的特有风格。

甲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29.8cm 口径22.5cm 重6.48kg

整个西周时期,式样有着较多的发展。四耳簋和高圈足簋(有的两倍甚至三倍于普通圈足的高度)是西周早期新出现的形式。此外还流行方座簋,圈足下有一个方座,通常为双耳,也有四耳的,这一类型的簋一直沿用至战国时代。

母癸甗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50.2cm 口径31.3cm 重5kg

甑鬲合铸式,侈口深腹,口沿上有一对绹索状立耳,束腰分裆,三足下部作圆柱状,腰间有一兽首鋬。口下饰三列云雷纹组成的环柱角兽面纹带。

德鼎

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高78cm 口径56cm 腹深35.4cm 重84.86kg

敛口折沿,鼓腹圜底,一对立耳甚大,下设三条柱足。口沿下饰三组外卷角兽面纹,由两条夔龙组成,两侧配置倒置的夔龙纹,足上部饰浮雕状外卷角兽面纹。

四羊首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38.8cm 口径31.6cm 底径29.1cm 重14.24kg

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整器体积宏伟,颇为壮观。全器铜质矿化,生成碱式盐酸铜,然而表面光泽度保持良好,且呈翠绿色,此系红壤土层出土青铜器的表层的特征。

颂鼎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高 30.8cm 口径32.8cm 腹径30.9cm 重 9.8kg

体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饰二道弦纹。

十五年趠曹鼎

西周恭王

宽体,斜壁,细柱足但是不是窄腿裤,因为柱足的一边是平的,该类形制在西周初中期流行。

秦公鼎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高47cm 口径42.3cm

立耳折沿,浅腹略鼓,平底,兽首蹄足,颈腹饰兽身交连纹,立耳外侧饰鳞纹,腹内壁铭文6字,记秦公作此鼎。

晋侯对盨

西周晚期

高22.2cm 口横26.7cm 口纵20cm 重5.2kg

器与盖相合作椭圆形,腹壁略下收,腹两侧设附耳,耳与器有两根小横梁相连接,盖隆起,四盖钮作圆环形。环钮饰单线勾勒的龙纹,盖顶饰双头龙纹,盖沿及口沿饰一周鳞纹,其馀部分是瓦沟纹。四足作蹲式人形,人物形象高鼻阔嘴,唇上有数个阴刻圆点用来表示胡须,双耳有穿耳环的痕迹,手臂上举,足蹬平底翘头靴,手托头顶负担器身。造型罕见,十分珍贵。

晋侯對盨

西周晚期

高17.8/17.5cm 口横21.4/21.3cm 口纵13.5/13.6cm 重3.22/3.08kg

圆角长方形,腹壁略下收,腹两侧设兽首耳,盖作长方形盝顶的形式,四盖钮与四足相同,均作椭圆环上有两长突。盖壁及口沿饰回顾式夔紋一周,腹饰瓦沟紋。

梁其盨

西周晚期

高19cm 口横22.6cm 口纵15.6cm 重4.3kg

体呈椭方形,一对龙首双耳,腹微鼓,圈足外撇,下有长方形缺,盖上有四个云朵形扉,可以却置。盖顶饰兽目交连纹,盖沿和口下饰变形兽体纹,盖上和腹饰瓦纹。

师寰簋

西周宣王(晚期)

高27cm 口径22.5cm 底径24.3cm 重9.18kg

盛食器。器形甚大。宽腹,圈足,下置三兽足。腹部两侧有大龙耳,下垂珥。造型庄严而浑厚。盖线及器口饰兽目交连纹,其余均为平行脊纹。

虎簋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高34.7cm 口径23.3cm 重12.28kg

口、腹之间稍稍内收,形成流畅的曲线。盖部、腹部、颈部和口部分别装饰连绵的波曲纹和交缠的兽目交连纹,气势雄浑,富有韵律感。在器物的盖和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

倗生簋(格伯簋)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

高31cm 口径21.9cm 高23.5cm 宽30.8cm 重8.9kg

此器共有三件,两件失盖,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本器侈口鼓腹,圈足连铸方座,兽首耳作大象卷鼻形,圈状捉手。盖沿和器口沿饰涡纹间以夔龙纹,盖上、器腹和方座中部饰直棱纹,方座边饰S状变形龙纹。

伯盂

西周中期

高28.7cm 口径42.8cm 重12.2kg

侈口方唇,直径连负,圈足外侈,颈部有一对附耳。颈部饰回首夔龙纹一周,圈足饰目雷纹。

透雕波曲纹铺

春秋早期(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

高17.5cm 口径23.5cm 重3.4kg

盘边饰变形兽体纹,高圈足上下均饰波曲纹,下段纹饰为透雕。外形与豆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青铜铺传世较为少见。

垂鳞纹鍑

春秋早期(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

高21.5cm 口径18.7cm 重2.31kg

大口,上立两耳作绳索状,直腹平底,下部外撇,口沿设兽目交连纹,腹设鳞纹两道,腹的下部及圈足均无纹饰,形制特殊,可能仿自姜戎,但纹饰尚采用中原旧式,也许是草原马上民族采用的华夏族纹饰。

斜角云纹盆

西周中期

高14cm 口径23cm 重1.655kg

盆和盂用途相同,都是可以盛食兼可以盛器。陕西齐家2号墓被盗后清理出来的盆,与本器形制和纹饰相同,埋葬时间可能是在穆王好恭王之间。

山奢虎簠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通高17.2cm 口縱23.cm 口橫30cm 重5.02kg

器造型,纹饰相同,敞口折沿,腹壁斜收,平底,方圈足沿外撇,各边中部有长方形缺口,两短壁铸有兽首耳,盖的口沿每边有一个小卡扣。盖顶兽饰目交连纹,口沿饰交叠式兽体卷曲紋,四壁饰相背式卷体夔龙纹。口下和圈足饰云纹,腹饰双头兽纹。

鱼龙纹盘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高13.9cm 口径33cm 重3.5kg

口沿外折,浅腹,高圈足外撇,腹两侧设附耳。口内部饰一圈鱼纹,计十二尾部,首尾相接,盘内中心为蟠龙纹,龙首居中,躯体右旋,饰鳞瓣纹,旁设两爪。

邵王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春秋后期,方座簋的方座有了变化,座体口沿四面都开有正方或长方形缺口。簋体承前,盖的捉手为莲瓣形。如这件邵王簋,开有方口。

变形龙纹盆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高19.2cm 口径25.7cm 底径14cm 重3.525kg

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此盆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制作十分精良。

交龙纹盆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高22.2cm 口径27.3cm 底径11.5cm 重6.2kg

侈口有盖,顶部有三支爬行的小虎,头颈两侧有兽形的小耳。这件器物盖与器体主要都装饰变形卷体兽纹,极抽象,是卷体龙纹的最简形式。但纹饰方向相反,为同模纹饰倒印。

史尸簠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高18.5cm 口纵22.8cm 口横28.2cm 重4.86kg

侈口折沿,折腹斜收,平底,方圈足外撇,每边的中部有一个长方缺口,腹两端有一对兽首耳。

镶嵌狩猎纹豆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高20.7cm 口径17.5cm 底径11.1cm

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由于这件器物采用镶嵌工艺来表现狩猎的场面,故被命名为镶嵌狩猎画像纹豆。

透雕蟠龙纹豆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高21.9cm 口径16cm 底径10.1cm 重1.5kg

直口,设高盖,顶部有镂空抓手,直腹圆底,下置短柄,底部侈大,腹两侧设环耳。盖及腹底设微缩的卷龙纹,抓手及短柄的底部设透雕的交龙纹,抓手有二十二尾龙相缠绕,纹饰细致,构思精巧。

镶嵌几何纹豆(2件/组)

战国早期

高26cm 口径13.2cm 底径9.3/9.4cm 重2.4/2.585kg

器、盖、长柄和底盘皆饰繁密的几何纹,并以绿松石镶嵌之。现今大部分已脱落。

镶嵌几何纹敦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高25.6cm 腹径18.6cm 腹深12.2cm

这件敦由两个半球相合而成,下半部为器身,上半部为器盖,器身与器盖以子母口相连结合紧密。上下两部分均有二耳、三足,器盖仰置可以作器物使用。这件敦以三角形与长方形的几何纹连续构图,填以红铜丝或细银丝镶嵌的云纹,故命名为镶嵌几何纹敦。

镶嵌三角云纹敦

战国早期 (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高28.1cm 口径16.5cm 重3.72kg

盖顶和器底饰火纹,周围是块状或长方形的云纹,盖缘和器的口部饰上下交汇的三角形纹,内填对称复杂的弧线,彼此是虚实相间,即一个三角形纹是以青铜为底,镶嵌红铜线条,另一个三角纹则相反,以红铜丝盘嵌为底,露出青铜的线条,这就形成了具有变幻形式的对比感,在其上下各有一道以红铜镶嵌的云纹为栏。

透雕蟠龙鼓座

春秋晚期

鼓座上方有中空的圆筒,用来插鼓,下面是与鼓体垂直的高台边,设四个衔环铺首,可供移动时候搬运用。鼓座台面上设置有造型生动互相咬合的透雕圆雕蟠龙,极有气势。此器体魄巨大,纹饰华密,气宇轩昂,在我国青铜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来源:盛世收藏-资讯-古玩知识 作者:盛世收藏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