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说,诗人写诗是为了还乡。那么,做为一个画家,绘画就是为了寻找梦里的家园。
甘南桑科草原,让我无数次魂牵梦萦的地方,作品《小扎西》就是取材于这里。在寒冬的大雪天,桑科草原的藏族男孩小扎西陪伴在挤奶的母亲身边,背后的天空纯净而空灵,展现出藏区神圣动人的无言大美。近景人物和牦牛的具象与远处天际的虚幻苍茫使画面层次顿显。小扎西的重点刻划与挤奶母亲的巧妙掩隐使画面妙趣横生。背景是大山一样的牦牛,而牦牛和母亲融为了一体,母亲的双手是质朴的符号,牦牛的凝重更彰显冰天雪地的冷酷,母亲就是小扎西心中的大山,在寒风与冬雪中透出阵阵温暖……小扎西那双稚嫩纯真无邪的眼神构成整幅作品的灵魂焦点,我的心灵就在与小扎西相遇的那一瞬间得到净化。
水彩画作为欧洲绘画表现形式,从上个世纪初引入中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水彩画留给大家的印象往往是水色交融,轻巧薄气,且多以小幅作品的形式呈现。我通过多年对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绘画,尤其是对丹培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利用丹培拉亲水亲油的特殊性,将水性材料和油彩绘画语言相互嫁接,转换和重构,产生出新的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在作品《小扎西》的创作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同时,随着现代进口水彩专用大幅面纸张的运用,也使得画面幅度增大。因此,我在对《小扎西》画中人物进行深入刻画时,除了保留水彩画本体语言,还大胆运用欧洲古典主义的写实手法,使画面显得更为厚重和大气。在创作时,我在技术和材料上重复渲染、叠加甚至不断否定,再建构,再深入,每一步借由手的运作通达心灵的深层,每一次的否定都激发内心的冲动。使得创作由一种物质层面、外在的“像”走向精神层面的内在诉求。
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仅是一种绘画语言与画面形式感的需求和强化,更是通过描绘小扎西在极寒天气下流露出的坚毅纯真的眼神,激起大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怜爱,从而提出一个选择问题和审美倾向,由小扎西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来表达这种充满生命力的美,或引发大家对其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绘画不单单是一种图式,更应该是一种虔诚的信仰,它是诉诸于心灵和情感,是朝圣路上的自我修行。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精神匮乏,作品《小扎西》的纯净与安宁,正如一股草原上的清风,给人洗礼与启迪。
桑科草原水清草美牛羊肥,人们按照他们原生态的生存方式,质朴纯真,自由自在地活着。除了小扎西,这里还有至格则小朋友,旦子草姑娘,卓玛母亲,贡保奶奶……创作《小扎西》的过程,我就象藏区牧民高原放牧那样素朴,仿佛又回到桑科草原,重温着人之为人的自由和快乐。这片雪域高原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原乡。
作者:熊礼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