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月2日 艺术介入——金氏徹平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分享 艺术北京VIP论坛实录

2016-05-02 18:47

2016艺术北京论坛

主题:艺术介入——金氏徹平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分享

时间:2016年5月2日下午

地点:农业展览馆当代馆

左起:艺术介入执行总监洪基伶; 艺术介入联合创始人丁圆;小鸡磕技联合创始人贾晓鸥;日本青年艺术家金氏徹平;艺术北京艺术总监金岛隆弘;北京日本文化中心项目官员林晓慧


主持人金岛隆弘:今天我们讲座的嘉宾有来自日本的朋友,还有丁老师,日文非常好,今天我用日文来主持。我是艺术北京的艺术总监金岛,今天由我来做主持,请大家多关照。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作为这次艺术北京艺术介入的一环,我们展出了艺术家金氏徹平的作品,今天我们会针对这个作品的制作进行讨论。我先介绍一下今天我们论坛的三位嘉宾:首先介绍一下艺术介入总监丁圆先生;然后再介绍一下,我们这次做3D打印的公司的负责人,小鸡磕技的贾晓鸥先生;日本青年艺术家金氏徹平先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刚才进门的地方,当代馆的入口,看到这个作品的3米版?大家看到桌子上摆的是3米的雕塑的原型。这个作品2007年的时候在一个叫做美丽新世界的介绍日本当代艺术群展的展览,在北京第一次被介绍,至今已经将近十年,过了十年之后,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3米的雕塑。

这次之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作品做成一个3米的雕塑,是因为我们有艺术介入大力的协助,作为这次艺术北京的艺术介入的一部分作为展示。首先让我们邀请艺术介入的艺术总监丁圆先生为我们介绍艺术介入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丁圆:谢谢大家。艺术介入是我们早期成立的一个艺术的机构,这个机构是想打破原有的这些壁垒,比如说策展是做策展的事情,艺术家是做艺术家的事情,设计师是做设计师的事情。打破这些壁垒以后,我们想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艺术的机构和平台,通过对于一个专项的项目也好,或者是学术的层面上的事情也好,来通过大家的群策群力,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这个机构成立的一个初衷。

艺术介入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艺术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姿态、以什么样的处理问题的过程,去介入到什么地方,在这里面我们只是考虑了一些问题。

首先,这个城市在发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人是在这里面进行活动的。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往往会说到千篇一律,在从无到有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解决的是存在,就是要。在有的过程当中,速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很难避免所谓工业化带来的速度产生的结果。

换句话说,这样的一个结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我们必须在规定的空间和范围内来活动。事实上艺术的发展往往是在追求原创性、公共性、独创性或者是多样性,这样的一种发展让我们能够很近距离地去接触到艺术对我们的一种感染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必再去类似于像美术馆、画廊、展厅这样特殊的限定性空间,我们也可以近距离的、常态化的和艺术亲密地结合。换句话说,艺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我们的选择和我们生活的细节。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首先想到艺术应该介入到城市的发展,介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介入到城市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做这个层面。具体到一个什么层面上是最容易把艺术的方式、艺术的思维、艺术跟人的连接性能够达到很高呢?我们考虑到一个空间,那就是商业空间。我们想想看,我们每天都会进入到一个这样的商业空间当中,无论你喜欢与否,都作为你生活的一个必需的行为来出现。

我们想想看,中国美术馆是中国最大的美术馆,它一年才有多少人次呢?一个商业的综合体,比如朝阳大悦城,一年就有2500万的人流。那么在选择一个公众或者以公共空间,或某个场所也好,最紧密的场所,我首先认为在商业空间当中,艺术有自己展现的独特的魅力。这个系统从原有的个人到18世纪以来公共美术馆的体系,到今天艺术已经走向一个平常化的、日常化的这么一个空间当中。我们觉得在这个空间当中,我们既可以展现艺术的魅力,同时也是艺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合点。

紧接着我们还会想到什么呢?艺术能不能从早期就开始改变,而不是我们被动地去适应呢?我们可以想到,我们在公共空间当中,也就是政府行为当中,或者是私有企业的行为当中,它从策划的阶段,在构造这个阶段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介入的,并且通过我们的方式去加以影响呢?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那就是和商业机构,而且是地产的商业机构,在某些可能会产生很好的领域里面,比如说度假或者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乡村。在这样的一种计划当中,我们把自己的观念从早期就开始加以影响,而不是仅仅是被动地去适应、去在完成以后再去改变。这是我们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我们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我们这个平台当中,来用他们的智慧去改变这些东西。所以我们会成立一个学术性的机构,并且我们会想尽办法去鼓励艺术家进行创作,所以我们在帮助艺术家、在引导艺术家,让他们在更多的场合积极地去应对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一些问题。

这是我们艺术介入的机构正在考虑的或者正在要做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事情。

金岛隆弘:谢谢您。这次如果没有艺术介入的大力协助,这个作品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丁圆老师。另外,还有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日本文化交流中心,也对我们这次的计划有大力的帮助,所以在这里也要感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交流中心。

很多人看到这个作品之后都很想问,我们到底为什么采用这样一个造型?想表现什么?我们很荣幸请到了艺术家金氏徹平先生,我们先让他介绍一下这个作品。

金氏徹平:我是金氏徹平,请多关照。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这个实物的作品。这个系列我们叫它青年追星俱乐部,是从2006年的时候开始进行运作的,已经做了差不多有70件类似的作品。这个作品基本的创作就是说,我在日本收集了很多包括游戏,还有一些动漫里面的形象做出来的手办,把它的头发部分拆卸下来,把它拼贴在一个本身有毛的怪物的形象的前面,是这样的一个最初的基本的创作方法。

这个作品的制作背后有几个想法,首先在日本有很多的动漫还有比如说游戏,然后在这些动漫的故事当中有很多人物,这些人物现在被做成小的手办(figure),然后很便宜就能够买到。除了这个系列的作品之外,我也通过拼贴的手法,把很多很便宜的经济的物品收集来,然后做成我的作品,我对这种大量的生产,然后很便宜就可以得到的东西,然后进行材料拼贴的这种手法很感兴趣。

就在我想这个头发能不能作为我的素材进行创作时,我去了一个音乐会,我站在后面的地方,看不到舞台,我看到他们的头发随着音乐流动,摆出各种状态,我想二者是不是可以融合,我通过这个方式去创作呢?

做雕塑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包括所有的作品,我能不能把没有形态的东西做成雕塑?比如把流行文化,某一种现象不是固体存在的东西作为雕塑呢?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所以我就开始收集各种各样的这样人物的造型,然后把头发单独拿出来的时候,它就失去了本身作为卡通人物的特征,于是我通过头发的特点,把各种各样的头发收集在一起,想可不可以把它构成一个大的怪物的形象。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完全不一样的,完全不同的这样的比如说故事里面的各种各样的,本来有特点的人,然后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怪兽,是我这个作品一个重要的想法。

因为我这个作品它是以手办为原形,手办本身是把人大小的东西把它缩小,变成很小的东西,我做出实际的东西就这么大,从照片上看很难分辨它实际的尺寸,尤其在展览海报上以为作品很大,实际看到它就这么小,大家可能很遗憾,来了之后说怎么这么小。

我的作品的一个初衷就是说,当我去运用图像的时候,我希望大家可以模糊它大小的概念,所以大家的反应也是在我的计划之中。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说当我把次文化里的一个产物,把它做成美术当代艺术的这样一个作品,这是文脉的一个改变,是我们背景的改变,从次文化的元素到美术的背景,这个背景的转换也是我作品中很重要的一点。

同样的这个想法把背景进行转换,把作品的文脉进行转换,怀着这样的一个想法,去年我就到了意大利威尼斯的乌拉诺做玻璃的那个岛,和当地合作了这样一个作品。这个玻璃制作的工艺有好多种,但是乌拉诺他们主要做的就是比如说一个整件的作品,我要在一个小时之内,在我这个素材在它凉之前要把它一口气做完,所以整个过程是非常有动感的。

在制作的过程当中,我们把素材还有技法进行一个置换,那个时候它最后的呈现就完全不同,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非常有意思。虽然大家可以看到跟这个相比,它的细节的形态就已经都熔解掉了,但是作为素材本身,它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材料。

在有了乌拉诺的这个经验之后,我又来到了中国,想到可不可以进行中国物品制造的某一个特点进行新的作品创作,我考虑中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快、一个是大,怎么好的利用这个点,把一个人的尺寸缩小到一个玩偶之后,再放大到比人还大的一个尺寸,通过这两个事情看看能不能进行和中国一个特有的合作。

大家如果仔细看一下我做的这个作品里面,用的小的素材有好多地方都写着Made in China,把我的很多Made in China的小的素材重新拿到中国,重新进行创作,会不会有新的火花出现呢?我当时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进行这次合作。

这次托大家的福,这次作品非常成功,下一次作为我将来的计划,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新的系列的作品,它是小的舞台装置的一个系列。希望看看可不可以继续跟大家合作,下一次我想把这个系列再把它放大。

现在想说能不能把这个系列把它放大,真正像我们公园里面有的布景一样,小朋友可以在里面跑来跑去,如果可以做成大的那样,应该很有趣。我的介绍就到这里。

谢谢您!

主持人金岛隆弘:艺术家本身对我们这个小的作品,一直到三米的作品经历了什么样的细节,一直想了解,所以我们邀请了3D制作公司的代表来具体给我们做介绍。

贾晓鸥: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小鸡磕技,小鸡磕技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如果艺术旗下的致力于把技术和艺术相结合,来做出产品方面的应用,还有一些艺术方面的实践。大家如果对我们3D方面的东西感兴趣,可以到艺术北京的艺术商店我们的小格子,可以去参观一下。

说到这个作品的第一个步骤是,先把这件作品先扫描成数字文件。因为当时制作过程都很仓促,没有留下这件作品当时扫描的步骤。但是扫描的过程基本是这样的,在作品上面会有一些定位、标志的点,然后通过旋转这个作品,用这个专用的设备,这个作品一边旋转,一边对它进行拍照。把它的数据采集到电脑里,变成一个三维数据。这就是采集完的数据,采集完数据之后,它是一个整体的模型。在三维的技术实现里面,一般来讲从大的东西扫描,然后把它实现成小的作品相对是很简单的一个过程。

如果把小件的物品扫描之后,变成一个大件的物品,一般放大一倍就比较艰难,它这作品上面的细节会损失会不够。但是我们现在接到的这个Case等于从30公分放大十倍到300公分,这就涉及到我们后期很强的处理手段,要把这个模型所有的细节处理一遍。大家看到这上面的细节全部是经过加工的,比原作要深入一些。然后把这个模型切割开,因为要结合后面实现的步骤,现在要把它按照翻模的要求把它拆解。

现在就是把这个模型的细节拆解出来,因为这些造型不拆解开的话,它是没有办法转换材料,变成一个可以制造的东西,这都是拆解的过程。大家看到左上角的是头部的模型,然后剩下的这部分头发都是从头部上面拆掉的头发。在生产的过程中,这些地方需要单独开模具。身体的部分。

之前是我们的翻模方案,现在是我们的打印方案,打印需要符合打印的要求。因为我们打印机成型尺寸是30公分×30公分。3米的东西拆解成189块30公分一块。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作品,被拆成了189个部分。为什么要拆成30公分大小189块?其实打印机是有60公分、1米,也有更大的尺寸。我们是用10台打印机,以阵列的形式,同时在打印10块小的零件。这样的话相当于一个大的打印机,比如说如果大的打印机,理想的情况下,能打到1米多到2米,它的速度一定是很慢的。我们把它拆成30公分,打印的速度是成几倍增加的。放出来是这个效果。

现在就开始打印,当然打印的过程也没有详细记录。我们在制作过程中,也是一边打印一边把打印好的材料拼接组合,所以也没有看到189个零件堆积在一起壮观的情节。现在看到大件的头发已经都是拼接好的了,它实际上是由4件、5件、6件、7件、8件拼接的例子。像左上角那种是符合30公分大小的。现在是部分粘贴。音乐的看见上面的线,其实就是刚才模型里边的那个线。现在的高度大概是1米9。因为打印出来的材料,它的表面是有打印的层纹的,打印层纹对我们雕塑造型来讲,它是一种不完美的表面呈现。所以现在表面上要刷一层原子灰做一些打磨的处理。这是刷完原子灰,打磨、抛光它的底漆,正在精细的打磨。这是腿部。

这是开始翻模,翻模具。再刷硅胶。这就是硅胶模具,现在再往上刷数据,做玻璃钢,现在就是在做玻璃钢的过程。当然中间有跳过了很多步骤,现在已经直接拼接成一个整体。但是头发还没有拼接上,到这部的时候,算上头发有50件部件。大家看到这部分头发还在地上放着,基本形成一个流水线,在画面的外面还有很多的头发正在打磨。

大家看到这个是拼接头发的过程。这个手扶着的这块头发,它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的粘贴上。然后这两个洞,大家看到上面还有一个洞,这三个洞是给头发做定位用的。

看到这张照片,手扶着的还是头发,然后向上拼接的两块,这样能确保头发跟原作位置是完全一样的。

好,这是整体的塑模拼接完成。需要十个人才抬得动。

拼接完成之后还要进行最后的一些表面处理修复。原作和成型(的作品)。

现在是在喷底漆。这实际上是一半的颜色。因为主要的色彩在正面,所以把它放倒便于操作。这是我们上色的过程。

这基本上就是完成品。

谢谢大家!

主持人金岛隆弘:谢谢!您看了这个过程有没有想问的问题,整个的制作时间有多长?

贾晓鸥:整个周期到现在是40天,两个,有一个是在祥云小镇。

主持人金岛隆弘:要是在日本做的话得半年,而且细节的地方完成度都很好。这个是你们很赶工赶出来的吗?

贾晓鸥:实际上有一点点赶,时间有限,包括有很多想法也是做了一部分妥协,这是没有办法。

主持人金岛隆弘:如果说您完成您自己所有的要求,您最理想的时间需要多长时间呢?

贾晓鸥:半年当然最好了。我想对我们来说很理想的时间大概是两个月的时间。

主持人金岛隆弘: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

贾晓鸥:这件作品我们收到之后,在把尺寸给到我们的时候,我觉得它本身就是一个困难。因为从它的尺寸到上色的难度,中间我们都是突破了很多次,还有时间的要求。

主持人金岛隆弘:十米做得出来吗?

贾晓鸥:做得出。

主持人金岛隆弘:是时间的问题吗?

贾晓鸥:是时间的问题。

金氏徹平:同样现在扫描出来的数据就可以做吗?

贾晓鸥:还要再处理一次,因为它又大了一倍。因为我们时间是按照三米来做的,这个时间很紧。我们希望有充裕的时间,这件东西的话十米、二十米都不重要。

主持人金岛隆弘:所以说我们给您四十天的期限,您算了一下只能做到三米是这样的概念吗?

贾晓鸥:对,是所有条件综合考量的,就像打扑克一样。

金氏徹平:比如说您这边有没有对我作为艺术家的要求,能不能把这个地方做一个处理,我们这边做3D打印比较方便?

贾晓鸥: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很有意思,我本人我考虑到在做的过程中,艺术家在这个地方好美,然后把那个头发粘上去了,然后我们的半天时间就这么不见了。

金氏徹平:这次这个合作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说,作为手办这样一个人物,它本身是对真实人的尺寸进行了一个缩小,也就是进行去细节化的过程。我们再把它重新放大,而且放大到更高,它的尺寸感就好几次被扭曲。这次我们呈现三米高的,它的细节感包括它的尺寸感都给人迷惑的状态,这个地方是最有意思的。

确实是跟之前在乌拉诺做的那个,同样有另外一种,它发生一种翻译,但是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发问,想对三位问的问题都可以。

丁圆:本身我们在做艺术的这个活动当中,我们有些计划,要把艺术家的想法把它付诸于实施,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些作品,通过小鸡磕技的帮助,我们把它变成理想当中我们能够呈现的方式。但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会有一些顾虑,比如说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因为艺术家在创作自己的作品的过程当中,是他用自己的脑子在思考,用自己的手在制作。所以做出来的作品我们认为是原创的、带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但如果说我们在放大或在制作的过程当中,依据于某些技术,然后这个似乎借人之手把它完成自己的作品的角度上来看,我想问的是:艺术家如何看待这样一个过程?或者他担心于在这个再次创作过程当中,他有什么样的问题呢?

金氏徹平:我个人觉得这个过程非常有趣,即使跟我的想法有点偏差,可是通过自己的手做反而是很有趣。比如说我作为这个作品,它可能是我的原作,实际上我什么都没有做,我只是把它粘在一起而已。

比如说在我做拼接作品当中,是把东西把它粘在一起,同样我们把不同场所粘在一起,把不同的人粘在一起去完成这个作品,对我来说这个才是有趣的地方。

提问:我看到有3D技术的介入,使得原来一个小的作品,它完成变成了一个新的材料和新的尺寸。然而我们还知道,3D还会提供一个技术,我看一个电影演员和建模一块弄,它会动了我不知道那叫什么词。我想问的是,艺术家或者作为3D的创作者,他们会不会考虑原来静态的这个,提供一种新的变成动态的,这种想法有没有过?或者未来会不会有?当然我觉得这个思考也是艺术家如何来界定自己艺术工作边界的一个特征,所以我有点好奇艺术家是怎么来想这个问题的。

金氏徹平:首先有了新的技术,艺术家一定会对新的技术有自己的反馈。历史上也是有这种,因为有了新的技术出现了新的艺术创作的例子,同样有一些艺术家,他漫无边际的一些想法,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会出现新的技术去配合,也有这样的例子。所以永远都是有这种跟周围的状况、跟周围的环境有这样的互动,然后出现新的作品的方法。

贾晓鸥:我觉得做艺术应该就是说绝对没有技术的依赖是不可能的,技术就是艺术底层的东西,完全不靠技术的艺术完全存在于脑子里,技术是可以被艺术来利用的。来源:墙报热点 作者:墙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