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与林尔兄相识可谓“未曾谋面先闻其声”,因为都是嘉平刘一闻先生门下弟子,所以早有耳闻,且还未与兄见面,就收到了一本林尔兄的作品集,细细翻阅,清气满纸,甚是膺服。转年得与林尔兄会于沪上,一见如故。日前,兄嘱我为他写些东西,诚惶诚恐,何德何能!此前也见过许多前辈为兄所作宏文,本是同门师兄弟,兄又长我许多,故未敢动笔。但兄几次微信催稿,斗胆说说这位很值得一说的传奇大哥。
对林尔兄的最初印象除了他脱俗的书法篆刻外,便是感慨他不一般的人生经历。第一次在朋友圈看到他自家庭院的照片,瞬间便被雷到——图片上茂林修竹间的建筑俨然是园林景区的样子,粉墙黛瓦古香古色的明清庭院,内有奇石水塘,锦鳞游泳。虽不知兄之前做什么行业,但看这庭院的派头,实在不得了。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能赚得如此财富之人,大多陷于俗务,便是玩艺术,也多半是票友,但林尔兄之艺术水准显然不是随便玩玩的,所以很是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与林尔兄熟识后,偶尔谈及此处,兄说的很谦虚,但还是听出一二。和大多有钱的艺术家差不多,都是从小喜欢艺术,后来为了生计忙着赚钱,等赚得差不多又回过头来再捡起艺术。不过林尔兄显然是个中高手,或是天资聪慧之故,玩哪一样都玩的成功。听兄说,想当年苏州一带的摩托车几乎大部分是从他的手里卖出去的,可见当年生意的火爆。这样一位成功的商人却在生意场春风得意之时选择了回转艺术圈,这更是让我敬佩的。林尔兄谈及此事只说了几个字:“还是放不下。”轻描淡写,字字千钧。如今作为东吴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社员,当年的商人成功转型为艺术家,人生不可谓不圆满。
林尔兄的艺术最为人称道的是甲骨文系列。自甲骨文出世以来,不少鸿德大儒都在这一领域尝试过,但终因文字奇诡难以释读,文字线条相对单一,成功者寥寥。晚清以降,细数面貌成熟者,不过几人尔。至于以甲骨文入印者,更是少之又少。林尔兄选此一路,不可谓不冷僻,如山间走钢丝,走过去一片美景,走不过去要人命。但显然,在当代玩甲骨文如此执着的,还只是那寥寥的几人,谈到这一领域,总是绕不开林尔兄。
兄的篆刻主要取三家:近取齐白石,中得黄士陵,远攻殷商甲骨。曾见兄为莫言所作名章,以齐风为之,深得齐的霸悍与巧思,可见其刀法的凌厉,想见早年兄在此风上所下的功夫。与齐风大相径庭的黄士陵也是林尔兄的最爱,一个强调夺目,一个强调静穆。一个追求奇中见平,一个追求平中见奇。很少有人把这两位先贤的东西都玩得地道,但林尔兄却做到了。常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黄派大作,静雅而不失生动。尤其对度的把握上真是老到。而兄最为称道的还是他的甲骨文印章。民国时期由于文字释读限制,在这方面尝试的人虽然很多,但成功者,我们能想到的,只简琴斋、丁鹤庐几人尔。简琴斋所作甲骨刀笔肥厚,林尔兄则一任瘦硬,更显凌厉。如今甲骨文释读已远超民国,这为林尔兄的创作提供了元力。兄得以借助大量释读明确的偏旁部首合理造字,成就了不少作品。
前两年去苏州游玩,得与兄小聚,正值小龙虾旺季,与兄开怀畅饮直至深夜。常想起当夜虾鲜酒美,更有话题不断。兄现已不能饮酒,那日兴之所至,共饮黄酒四斤……如今,林尔兄身居姑苏旧地,已无养家之累,唯以艺事消遣,又逢知天命之年,正是佳作频出之时,我等静待林尔兄刀笔生花。
作者:张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