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5-05 09:42
当时属于台湾人经营的戏院内,通常会有日本警察与消防队员坐镇于观众席的最后一排,藉以监控、防止台籍电影解说员(辩士),藉机鼓吹反殖民意识。而属于台湾文化协会电影巡迴放映队的电影解说员,则会利用只有台湾观众才能听懂的方言、俚语与谚语,将原本不具反殖民色彩的默片,“曲解”成具反殖民意涵的情节,而戏院内了解这些方言、俚语与谚语的观众,则会以大笑、鼓掌、吹口哨等声音与肢体动作,回应台籍电影解说员对电影内容的“曲解”。虽然“美台团”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只实际存在两年,但从这个历史案例里,我们可以认识到早于1926年时,“美台团”已发展出跨界式的文化行动策略。
对我而言:“美台团”的默片电影解说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行为,既是以影像为媒介,又是溢出影像之外,进行的一场对话性演出。尤其当日本警察离开他原先坐在戏院最后一排,从高处往下俯瞰的监控位置,走到观众与电影解说员之间,企图制止这场互动行为继续下去时,日本警察不但成为观众围观下可见的殖民者,更成为在众人集体注视下的“被监控者”。而无论日本警察的制止行动最后是否成功,但在那个当下,日本警察都被迫成为这场互动行为中,同时扮演殖民压迫者与“被监控者”的双重角色。而原本的电影放映空间,也成为监控者与被监控者互换位置,以及让音像/话语/剧场/文化行动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共构成一个既相互交织又彼此衝突的多重辩证场域。
循着这个联想,我们可以想像一部原先可能是殖民统治者企图教化被殖民者的电影,因某个具能动性的观众,自行“曲解”与再转译、再想像、再叙述,以及经过不断口耳相传的过程后,很可能会演变出无数部反殖民主义的“谣言电影”。
註:“谣言”在中文的原初意涵是“民间流传评议时政的歌谣或谚语”,因此,“谣言”的意思应更接近──人民通过诗性的语言、歌谣和虚构的叙事策略,对掌握统治机器的权力者与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介入与干预,并藉此生产出不同于统治者观点的各种异议史观与异议想像。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陈界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