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5-06 10:41
时间:2016年5月1日(下午15:00-16:30)
地点:农业展览馆现代馆
主题:人工智能与艺术
左起:著名艺术家展望;今日头条实验室总监李磊;《芭莎艺术》资深编辑齐超
主持人:首先非常感谢各位来到芭莎艺术跟今日头条一起举办的这个“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论坛,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今天第一场论坛主持人芭莎艺术的齐超。芭莎艺术论坛是芭莎艺术去年开创的全新项目,意在艺术界人士进行艺术与思想的碰撞。我们希望利用新奇有趣的对谈形式来传递艺术与价值观,我们所有的对谈内容都在《芭莎艺术》杂志还有官方微信上可以看到。首先我来做一个预告,四点四十分也就是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们还会有第二场论坛,论坛嘉宾是《芭莎艺术》助理出版人兼总监孙国胜先生,收藏家何超盈女士,歌手、收藏家林依伦先生。届时他们的发言将针对如何收藏第一件艺术品,展开妙语连珠,请热衷收藏的朋友们请不要错过。
下面欢迎第一场论坛“人工智能与艺术”的两位重磅嘉宾,人工智能科学家李磊老师,艺术家展望老师。下面我先用简单的几句话介绍一下二位嘉宾。
李磊老师是今日头条科学家,原来百度美国深度学习实验室科学家,卡耐基梅陇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曾先后供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的雷蒙德研究院、谷歌,IBM研究中心,李磊博士研究领域为深度学习、概率模型与推理赛尔语言理解,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拥有三项美国发明专利,其从事的概率程序研究,意在设计新的程序语言。Leader智能能够对不确定的知识和事件进行抽象推理。概率程序2011年被科学家称为人工智能的新曙光。
展望老师,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及他具有雕塑形式特征的艺术实践,对传统和时间概念提出挑战。展望的作品曾多次在国际双间展中国国家博物馆、芝加哥当代艺术馆、伦敦海格美术馆等各大博物馆及画廊展出。
与此同时,艺术家在珠穆朗玛峰和中国长城的重要地标进行过一系列艺术项目。他的作品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他是作品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
下面我们开始第一场论坛“人工智能与艺术”。首先,我们先讲人工智能,想先问一下李磊老师,您可以给大家大致介绍一下,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和层次了?
李磊:首先我要定义一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这个词本身是在1956年提出来的,到现在大概是60年的时间。在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比这个还要早一些,大概1950年的时候就有计算机领域的一位先驱叫图灵,他就开始写一些文章来阐述机器到底有没有智能。然后智能他怎么定义呢?他就说如果拿一个机器人,然后拿一块幕布拦着,然后派另外一个人跟那边对方说话。谈话的过程当中,如果你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到底跟你说话的是人还是机器人,如果能够准确判断出,就认为能够区分得出机器和人的智能,也就是说机器还没有达到人的智能。如果不能判断出,什么时候跟你说话的是机器,什么时候跟你说话的是人,这个时候机器已经达到了人的智商,这是最早开始定义性的工作。
过去50、60年的发展,在80年代有一个高潮,在90年代又有一个高潮,当然不同的高潮他们侧重的技术点不一样。从2001年到现在,差不多是另外一个高潮,主要是利用大数据,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从大数据当中学习一些知识,然后能够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说搜索引擎,不管是谷歌也好、百度也好,他们背后都是用人工智能或者叫机器学习的技术,来从大规模的用户数据当中,发现用户到底想点击的网页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应用。
另外一个应用是说,语音识别比如说科大讯飞、百度、谷歌、微软,他们都有机器学习建设出来的语音识别技术,现在能力已经基本上80%、90%的准确率,可以能够识别出人说出来的话,这样就非常有用。
还有一些其他的应用,人工智能现在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已经基本上可以说接近人类,甚至有些特定的问题上,它是超过人类的。比如说拿拍一张照片,你要识别出这个照片里面,到底是猫还是狗?拍两张照片两张人脸,判断出这两张人脸它是不是同一个人的?在这些问题上,用深度学习用人工智能做出来的一些算法,它能够准确率比人还要高,这是一个差不多的现状。
主持人:展望老师,刚刚我们在这个论坛之前已经聊了一下,展望老师说他在做一个跟科技有一点点关系的作品,它大概是什么样的?
展望: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作品本来是跟科技无关的,我自己也不懂科学。但是当我在创作我自己的作品的这条路上往前走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有时候会跟机械或者科学交叉,会撞上。而这时候我的想法就是利用它,因为我不懂,我只能利用它。
其实我也有一个专利。刚才你提到你有三个专利,其实我也有专利,我的代表作不锈钢的“假山石”就有一个发明的(专利)。我当时的想法并不是科学的想法,而是说我想证明这个思想也可以是像科学一样有独特性的,但是这种思想的独特性很难证明,尤其是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全世界没有一个评价体系来证明一个艺术的创作是原创,或者你的想法是最开始的,只能是靠事后历史大家的一个公论。
所以我当时想法是,我借助这个发明专利,来证明我创作的方法至少是有专利,就是代表它的原创性。
如果我的技术发明是有原创性,反过来证明我的思想,因为我的思想导致了这项技术发明,证明我的思想也是有原创性的,我为了这件事,并不是为了打官司,所以我申请了一项专利,后来就申请下来了。
还有第二个你问的,我有第二个谈不上科技,跟机械发生关系的,就是我那个素园造石机。第一个刚才我没给你讲明白叫不锈钢太湖石的制作方法。第二个是素园造石机,就是一小时等于一亿年。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在一小时当中,我造出上亿年大自然才能造就的山或石头那种效果。我发明了一部机器,这部机器把大自然的风、雨、雷,还有地震、光都在一个小的容器里,给它呈现。然后把泥,就像混沌一样,先把它和开扔进去,通过这样的一个环境,把它造就出这样一个石头效果。所以借助了一下科技,这个也快申请专利了,这两件事情是跟科学擦肩而过。但我想还上升不到人工智能的程度,大概只是一个初级科学。
我最近的创作,也不是人工智能了,跟计算机有发生关系,但能不能达到人工智能我不好说。我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我试图创造一个软件,这个软件能够代替我的创作。我在几次实验之后,我发现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想象能力并不是无限的,人的想象力受到很多很多事情的阻碍。但并不是说我人比机器差,只是说我的体力赶不上机器,但我想象我出点子的能力或我想事情的能力是有,但我做不到,于是我想借助计算机软件,帮助我实现这样一个想法。这个软件一旦出来之后,因为软件是我发明的并不是机器发明的,但它反过来替我来造型,替我来创造我想做又做不出来的那个东西。
我不知道到这一步是不是跟人工智能已经有一点关系了,我也很想听听李磊先生的想法。
李磊:在人工智能里面定义按照目的来分的话有四种定义方法,你说的跟其中一种是非常接近的,叫“类人行为”。你如果做的一些事情,能够像人一样做出动作。
展望:但是它不是在模仿我,而是我希望这个软件自己能创造,当然还是要通过人触碰这个按钮,但它自己可以创造,它创造的东西也不是我能想象的。
对,现在其实很多人有一个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一个理论,就是说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有创造力?李老师你觉得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在今后是有创造力?
李磊:非常好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定义,我们不应该定义人工智能和创造力,我们首先应该定义智能和创造力是不是一回事情。
展望:你这个话题我想提一下我前两天在翁玲的《玉河夜话》里边,听一个叫黄晓庆的人他是制造机器人的,他办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讲座。他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他认为人工智能是能创造的。为什么呢?他举个例子,就是前一阵你们行业的叫AlphaGo在第30几步的时候走了一个滥招,但这个滥招事后被证明是对的。
什么意思呢?我对这件事情很感兴趣。因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当中经常出错,实际上我们的很多创造是在做错当中前行。比如我在今天的作品之前的两个作品都并不正确,都是做错了,所以我不断的矫正。
机器人我的理解是,它把所有正确的东西输进去了,然后它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我当时想就凭这一点它没有创造性。但是黄晓庆提到说第30几步的时候,它走了一个滥招我们看起来是滥招,事后证明是对的,这个吓了我一跳。因为一旦机器人敢于出错,我觉得这就不得了,我想听听你的高见。
李磊:你刚才提到了这个问题,AlphaGo大概是在70几步到80几步内出了一招,人之前一般认为高手职业棋手认为一般不会那样下,但是机器走了。首先对机器来说它没有敢不敢的问题,机器它是怎么下的?它基本思路就是我随机下,棋盘上空的地方我随机下一个点,然后我来衡量一下走了这一步之后,我是不是能够最后胜率最大。如果我预估出来胜率是最大的我就走这一步,但它这个预估有可能是错的,围棋最大的问题是说,你这个预估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那一步人觉得不行?人过去的经验觉得,在那种情况下形成一个思维定式是说我不应该那样下。但机器它衡量了之后,它把所有局面衡量了之后觉得,那一步下了我有可能得到一个最优解,得到一个最大的胜率,所以它就那样走了。你说它这个是不是创造力,我个人觉得这个还算不上创造力,因为它是在一个框框内,所有可能性它都考虑了。你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拼体力穷尽的一个算法,穷尽的一个方法,如果我把所有可能性都试一下。再谈到说人和机器的比,因为刚才展望老师提到说人可能有一些弱点,机器有一些强的地方。如果人要跟机器比计算的速度以及体力,这些都是不行的。然后我觉得围棋特别到那个职业高手的比赛,它可能有一部分不仅仅是智商的比、智力的比、体力的比,而且有其他方面,有体力、有速度、有当时的情绪这些方面,这些方面我觉得人更有优势一些。
展望:我直接问你,你也告诉大家,人工智能未来能超越人类的创造力吗?
李磊:人工智能它能做得好的地方是说,你明确给它定义一个东西。比如说我今天从家到这边来,我可能要找一条最短路径,最短的时间到达这个地点,这是最优解的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它是能解这个问题的。
回到你的问题是说,创造力怎么样定义?你是不是能够用一个数学公式或者用一个函数来说,创造力就是一、二、三、四、五,五分,人工智能能不能达到五分。
展望:创造力很难定义。创造力是没有标准的,它是被事后认证的。当时你觉得这不怎么样,但多少年以后才发现,它对某一个大的趋势或者潮流起到创造性的一个作品。
所以这个东西,你研究人工智能刚才我听你讲,你是属于比较理论方面的,黄晓庆是研究机器人的,他是比较应用的。黄晓庆认为人工智能具有人类的创造力,他是很乐观的。
主持人:人类的创造力能否认为也是一个基于,其实人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台电脑,也是不断学习产生大家认为的某种创造力。计算机也在不断学习,当然它的学习是人的N次方,几万倍、几亿倍,它也是不断在有大数据的更新,这两种创造力是否相同?或者说人类是不是高估了自己的创造力?李磊老师。
李磊:我给大家读一段诗。
春时生源此,凡里是西山;
道是荒葳出,前碑不见者;
意怀堪废势,多恨夜无心;
江上统筹客,高梦里惋惜。
我不是太理解这首诗,但是听起来好像还可以,这是用神经网络生成的一段诗。
主持人:这个是怎么生成的过程大概是?
李磊:过程并不是凭空生成的,它是拿了全唐诗所有以前的诗拿过来,然后用一个算法学习诗里面的规律,学了之后我给它起第一个字,它就能生成整首诗。
展望:说到这,我就想到我也特别想问的一个问题,刚刚提到大数据转化成深度学习。在我们艺术圈,我们的分工不同,有学美术史的、有学理论的,有实践创作的。学美术史的,比我们对美术史的研究都要深刻,唐诗三百首我可能只读过一半,但是学美术史的人一定三百首全读,他对美术史要特别理解。然后还要有理论知识还会批评,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当艺术家?
假如说按照这个逻辑,我把世界上的知识某一类别的知识输到人工智能这里边,它应该就成为一个创造者。但是按照人的经验是不可以的,艺术史家肯定搞不了创作,翁玲同意吗?研究艺术史的一般不做创作。
翁玲:是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吗?
展望:也不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不是艺术家,这都是一个观点,不是绝对的。但是至少就是说,美术史系的人不会搞创作,搞理论的也不会搞创作,搞批评的曾经尝试过创作,但百分之百都撤回了。这是为什么?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大数据能解决人类艺术的创作,不知道您怎么看?
李磊:我们之前的认识是说唐诗三百首熟读就会作诗,这就是大数据可以不断的去应用。比如最近还有一个工作,在齐超之前的广告当中也提到,谷歌他们拿一幅画过来,拍一幅照片,然后他把它改一下,计算机生成一幅跟历史名画跟风格相似的一幅画。
展望:像这种情况我见得比较多,它基本在艺术界里它属于模仿或者是装饰画,因为我们在欣赏一件作品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看一件作品我们能看到艺术家的性格。因为他的独特的经历产生了独特的一个,与别人不同的独特性,然后转化为他的风格、技法。总之,全方位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一个全方位的东西。也包括他可能对哲学、美学、科学或物理学感兴趣,综合起来像搅屎棍一样搅,最后出现了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它不是那么简单。不是说你说模仿就能模仿的,一般好的作品是这样出来的,它完全不确定。
这个人,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一生都在犯错,最后他成了艺术家了,可能他的画非常好。我觉得跟科学和计算机的那种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因为计算机科学一定是在正确的基础上不断的正确,建构出来的。所以它很难出现我说的那种很超常、很意外的那个东西。
李磊:你刚才说的那一点我是同意的。计算机能生成的基本上是跟过去风格一样,因为他是看了很多过去的画生成,或我读了很多过去的诗生成类似的,甚至现在也有人说我把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都拿过来,用计算机建一个模型能够生成一个作品,跟莎士比亚风格完全一样。然后你要让他来创作一个引领潮流的新的风格,可能这个是比较困难。
展望:看来你跟黄晓庆观点不太一样,你认为人工智能是有限制的,它不是无限发展,最后超越人类。
李磊:它在限定性的问题上,可以做的比人更好。
展望:他这个观点跟黄晓庆非常不一样。
翁玲:关于起点这个事情大家都是认可的。
展望:到了一个起点之后,有科学家预测2039年还是2029年,说电脑完全人工智能超过人脑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李磊:我没法预测这个时间,就好像我也没法预测说,人类什么时候能够一直活下去,很难说。但是我们过去让电脑每学会一件事情,我们很快就发现这个不算智能。比如说以前没有计算机,它连加减乘除,你解一个开方它都不会的。后来计算机很容易做,大家都不会认为这个东西是智能的。
后来慢慢语音识别我说一句话,那边电脑自动会把文字记录下来,这个看起来也是神奇的东西,这在80年代看起来是非常神奇的东西,这在现在看起来是一个相对成熟,当然我们还是有一点距离,但是相对成熟是可以做的事情。
再比如无人车,无人驾驶那个汽车,自己在路上开不需要驾驶员它自己就能走。我们可能在2000年之前是很难想象的一个事情,但是在2005年、2007年的时候,我们就发现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卡耐基梅陇大学他们都有车队,这个车穿越一个大沙漠,或者在城市当中开5、6个小时完全不需要有人操控,完全自己都能走。现在谷歌和百度还有其他公司,他们要把这个技术商用化,做到每个人都能来使用。
你说2030年、2040年能达到什么样?我们现在想起来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比如说人机对话,我真的可以和我的手机对话,我就跟展望老师聊天是一样的。这个事现在是不太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也许在2020年、2030年能够实现。
主持人:科技的很多进步其实会带来一些人的恐慌,有些人就像您刚才举的例子,无人车大量的使用可能导致很多司机的下岗,可能很多职位都是不需要的,或许真的引起很多的社会问题,作为科学家来讲,你会担心这个东西带来的一些问题吗?
李磊:更多人解放出来可以去做艺术创作。首先我觉得我完全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说,我觉得机器来开车,有可能是比人更可靠,实际上你去看,谷歌他从2010年开始做无人车,过去几年开了上百万公里,出过几次车祸,出过大概我印象中可能有十次左右,最近还有一次。但这十次左右当中,只有一次,最近的这一次是它的因素、它的责任,其余所有的都不是它的责任,是别人撞上它,是它刹车刹住了,后面的人开车刹车没刹住。
这是必然的,你跟机器比的是反应能力,遇到危险情况你的反应能力。机器在我们硬件电脑技术不断发达的情况下,肯定是越来越好,肯定是能超过人类的。
展望:重点是人会犯错误。
李磊:对,人会犯错误,人有不确定性,机器相对来说还是更可靠一些。
主持人:在这方面机器是非常优秀的,但在艺术方面它如果不犯错误,可能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创作者了是吗?
展望:如果将来造出机器人来,你觉得它们需要艺术吗?机器人需要艺术干什么?这问题有点像比如未来到底需不需要艺术?机器人能不能代替艺术?机器人能不能创作艺术。看这个问题好像先有鸡先有蛋没有答案,但我们可以从艺术逻辑上来想,比如艺术是什么?艺术首先前提是,上次在翁玲那听那讲座,哲学家陈嘉映,他认为艺术是机器人不可替代的,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独特的。
我想说艺术它从何而来,因为人是肉体,它是由肉体的感官还有肌肤、皮肉,对环境产生反应以后,然后表达出来一种情绪。他不光对环境,这个环境很多,一个是大自然。比如男性对女性,一个男人对一个漂亮的女人会产生化学反应。机器人它肯定不分男女,它是中性的,它不可能有这些化学反应。一个人如果他的孩子出事了他会悲伤,父母过世了他会哭。机器人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这些情绪反应的话,它们也就不需要艺术。
为什么我们需要艺术?因为我们的肌肤有这些反应。其实艺术解决的是为了我们肉体和这些反应,来找到一个能够抒发的对象。
比如我觉得天堂,如果人进了天堂需要艺术吗?我猜想到天堂艺术一点都不重要,就是这个。因为天堂你没有悲欢离合,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好的,没有任何痛苦你要什么艺术?不需要艺术。
李磊:展望老师我想问你一下,应该是去年有一部电影叫《机器鸡》,不知道您看过没有吗?不知道在座有没有人看过。它讲的问题是,可能有一点哲学、有一点跟人工智能有关。他说一个人设计了一个机器人,它骗过了人类,去达到一个目的。什么目的呢?就是它要逃出关它的那个实验室,它被关在一个实验室里面,它被限制在里面不能出去。它用各种手段骗过人类。怎么样骗过?它骗过人类让人觉得他爱上了它。
展望:这是电影?
李磊:这是科幻电影。
展望:这种科幻比如说那位黄先生说他造的机器人未来是给人类当保姆。假如说机器人有朝一日智商发展得比人还好的话,结果就是人给机器当保姆,人一生都在伺候机器人,修理这那变成机器的保姆。这些东西只是一个猜想、幻想。
我也在想,假设有可以犯错的机器人,像人一样它也会犯错、胡来,假设有这样的机器人,它能不能创造,能不能代替人类?我唯一说过不能代替人类的,恰恰跟肉身是有绝对关系的,因为机器人不可能是肉身的,造一个肉身的机器人不太可能吧?这个有难度吗科学家?
翁玲:现在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在结合着往前走。
展望:是,他在搞克隆,克隆造人。
李磊:你是希望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有各种感知,不光有视觉、听觉,有接触嗅觉各种。
展望:父母兄弟也存在这种有可能吗?
李磊:第一个是感知,第二个是感情。
展望:对,有感知就有感情。
李磊:不一定有感知就有感情。但是你需要有感情,问题是机器人会不会像人有全方位的感知能力,它会不会像人一样有感情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乐观的,要解决机器有人的感知能力,不一定让机器具有生物的特性,不一定要有人的皮肤才具有感知能力。因为现在各种感知器感知能力已经非常强,可以去替代,包括触觉。如果现在还没有,以后一定会出现的。
第二步更难的一个问题是说,你要让机器人有感情,比如说您刚才提到了说,黄晓庆先生他提出要让机器人做保姆,机器人保姆我能够想象当中的,他不仅仅是说能做各种家务活,他还要有同情心,还要有家庭的感情,他能不能有?我觉得在那个特定的问题上,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它不等于创造力。
让它有同情心,比如说小孩跌倒它要去扶起来,老人跌倒它要扶起来,有这种同情心它是可以有的。
展望:也有一种说法,人类的“创造力”也应该是打引号的,上帝才是真正的创造者,我们怎么能是创造者呢?我们只是试图接近创造性的那个东西。
李磊:因为机器也是人创造的,人工智能也是人创造的,AlphaGo也是人创造的。
展望: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是人创造的,人是上帝创造的,所以这有一个内在逻辑在里边。我们不能妄谈说真的我们就能创造,但是我觉得人一直在想接近那个。机器人有这个野心吗?
李磊:得问机器人为什么会想说它待在小房间感到不舒服,一定要脱离小房间到外面大千世界看一看走一走。
李磊:是,这也是上次那个哲学家陈嘉映的一个问题,他认为机器人没有欲望,他的前提是机器人它无法产生欲望。它想统治世界或想统治人类为什么呢?他想不明白有什么理由机器人会去这样做。
李磊:有一个科幻小说里面是这样讲的,它说机器人是被设计出来完全为人类服务的,所以它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说要考虑对你人类有利。然后它根据这个逻辑最后推导出来一个结论是什么呢?是说人类太笨了,人类有时老干一些自我伤害的事情,它为了来保护人类,把人类全部关起来。
展望:我也想过,如果要是把全世界的最坏的事情后黑学,全世界最坏的事情全都大数据输到机器人身上,那这机器人坏到什么程度?
李磊:去年有另外一部电影叫《超能查派》,它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超能查派开始被创造出来,开始就跟婴儿一样,它是一个高度智能的一个东西,但是它的脑子是空的,它能做什么事情,完全在于说你给它输入什么。你给它看人的善良的东西,它就学会善良的东西,结果有坏蛋抓住了它,就告诉它你要抢银行,你要做坏的事情,然后它就学会坏的事情。
展望: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大家担忧的事情吧。如果把无限的欲望,也把欲望的数据输入给人工智能,那它是不是就会有欲望?
李磊:这个欲望是人给的,不是机器自己产生的。机器你要说它有欲望吗?它有目标。目标是什么?比如说它要让所有人都活着,这可能是它一个目标,也可以说它要让社会运作最有效,比如说产生一些无人驾驶车,让它运作得最好,这是它的目标,它是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是人给它的。
展望:我理解就像人代替不了上帝一样,机器人还是代替不了人,因为是人给的。
主持人:我想问一个是人工智能有一个“深度学习”,如果你把很多关于欲望的因素、数据输入给它,计算机再经过它的深度学习,不就是会产生更多你更无法预料的所谓的欲望?
李磊:首先确实有深度学习这个东西,现在是前沿研究的领域,首先我不知道欲望怎么样来实体化。比如说深度学习,它能做得最好的事情是说,你给它一个数据,然后你告诉它这个数据,它应该归成哪一类,比如我看到一个照片,我说这个照片它是猫,那个照片它是狗。或者甚至你给它复杂一点的,比如说我给它一些照片说,这个照片是漂亮的,那个照片是不漂亮的,它可能也能做出来。
但是欲望这个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套到这里面来,如果能够套到这里面来,当然它可以做出来,我倾向认为好像不太可能套到这里来。
主持人:没法把它数据化是吧?
展望:我刚才听他的意思我不知道我这么总结对不对?虽然人工智能是有限的,但是它是可以接受所有人所赋予它的东西,但是无论人所赋予它任何东西,它仍然是人所赋予的,它不是自发形成的,所以这是有本质的区别。
李磊:是的。自发形成它可以生成一些东西是不确定的,这个是机器可以做的。
展望:人也可以生成一些不确定的东西,但是我们人来自哪儿?永远都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只能说我们来自上帝来自老天。我想机器人将来可能也坐在这讨论,咱们从哪儿来的,咱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可能是机器人一个永远解答不了的问题,它们有它们同样的困惑。人类这个困惑没有解决,人类不能告诉机器人我们从哪儿来,机器人它也接受不到这么一个程序说它是从哪儿来的,或它自动要生成什么。
来源:墙报热点 作者:墙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