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看齐白石画稿,才知世间并无真正的捷径

2017-01-08 10:38

  世人都多少见过齐白石先生的画作,但看过他画稿的却并不多见。当系统地看过他批量的画稿,看到上面反复修改的痕迹与详细的注释,方才知道他背后的功夫之深,世间并无真正的捷径。

  齐白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间事,贵痛快。”

  但如同“世人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我们只看见了齐白石

  大写意的痛快挥洒,

  却不见他在背后

  每日五百次的挥刀练习,

  日日磨炼与精进,

  才有那痛快的一下。

  正如下图,“尽了力子烧炼,方成一粒丹砂”,老道理中总有大智慧。

  齐白石 《一粒丹砂》局部

  齐白石的画也绝不只大部分人心目中

  “三笔一个小鸡,五笔一朵荷花”

  的简单形象。

  在他数年来的遗稿中,

  就可以看到“一千笔,一万笔”的

  对前人的画稿的精巧细致地摹写,

  也记录着他自己从生活里所获得的形象。

  齐白石的画稿总有一些详细的注明,比如一只鸟的不同位置应该如何设色,一个小人的腿可以短两寸,一朵花应该画几瓣。日日挥刀,集点成线,集线成空间,一个自己的世界也就日渐完善,不可为外部所摧灭。

  在一些轮廓的边缘上他还注有很多这一类用笔方法的字样:笔墩向这边,笔尖向这边,顺笔,尖笔向这边横扫来,等等。

  齐白石在他的写生画稿中注明修改的文字更是很多,如鹰的“后腿应长三分”,爪上“横纹极密”……鹤的“头宜稍长”、“足不宜再长”、“黑毛此处宜推下五寸许”等等。

  齐白石的绘画理论大概最被人熟知的是他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画追求“神似”(尤其是写意画)的一条美学原则。

  意思是说描绘对象(色、形)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观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画的意思,就等于欺骗世人;太像又太俗气、太直白的画没有品位,不能给观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然而这“神似”却并不只是简单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背后是对艺术的感知与把握,是学习古人,自己琢磨历练后的坦然与熟练,更令人惊讶的是齐白石对待形象极为严肃的态度,那是许多人不能想象的。在他的乙丑(六十三岁)白石诗歌中的杂记里就曾写着: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古与可以竹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画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见,形似未真,何能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惭。”

  在齐白石所存的散稿中还夹杂着许多从画报上剪下的图片,除了金冬心、八大山人以及时人的画之外,还有各种动物的照片,有葫芦和藤萝的照片,也有类似月份牌画片的百禽图之类。说明白石老人不拒绝从任何东西吸取参考,来补充自己的直接观察。

  当然,白石老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形似”,他追求的更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追求的是创造。他说:

  “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此二者余尝笑昔人。来者有欲笑我者,恐余不得见。”

来源:书画纵横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