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山水画的形成与老庄思想(节选)

   老子《道德经》里最重要的观念就是“道法自然”。对比宗炳的“含道映物”和“道法自然”二个词的释义可知,二者之间的都同样以遵循道为理念。宗炳力主绘画必须体现道,他在《画山水序》中响亮地提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那么,道是虚的,如何在绘画的过程中寻求道呢?宗炳主张“澄怀味像”,也就是用清静之心去浮想体悟物象。这又符合老子的悟道方式:“致虚极,守静笃。”我们在分析老子的《道德经》时曾经说过,老子认为道存于气和象两种形态之中,气为虚,象为实,由虚入实和由实入虚都靠悟对解决,因为悟对可以通神。悟对的过程,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乘物以游心”的过程。如果说宗炳的“澄怀味像”是按老子的悟道方式从虚进入实的话,那么,顾恺之的“迁想妙得”也是这种思维方式,迁想,正是游心的过程,妙得则是结果。而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由实入虚的过程,谢赫主张在绘画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述,从而营造气和韵,并且使之生动。王微也是这种主张,他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说的更加明白,以具体的笔和纸,写太虚的境界。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也提倡以实写虚,因为,神本来就不是可以用具体的语言来说明的。综上所述,迁想是出发点,澄怀味像,拟太虚之体是过程,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是结果。其根本目的是含道映物。由此分析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论的根本实质是由实入虚,从虚中悟道。这种以虚为主的绘画思想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绘画内容必须以放荡形骸之外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物象作为主要描述对象,于是,以风度人物和神仙内容为主题的绘画便应运而生。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魏晋南北朝的特殊意义在于,诞生了第一批为后世崇奉的画坛宗师,如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产生了第一批有摹本流传的巨迹,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职贡图》;诞生了第一批有系统的画论,使得中国绘画理论从附属经史而行的被动地位中初步挣脱出来,显示了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如顾恺之《论画》、谢赫《古画品录》、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等;画家也不再跻身于工匠之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地位。并由此而开启了中国绘画的新纪元,中国绘画由此而逐渐进入了高潮。
 
 
 

作者:王永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