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5-18 17:06
文/林路
也许可以说,抽象是艺术中的至高境界。比如被冠之以无冕之王的音乐,就是以其抽象的力量征服世界的。著名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有过一段极端但是不无警示意味的名言:“表现绝不是音乐存在的目的。即使音乐看起来在表现什么东西,那只是一种幻象,而不是现实。”斯特拉文斯基的真正意思,并不是否认音乐具有“意义”,而是认为这种音乐特有的“意义”不是通过“表现”非音乐的事物而获得,恰恰就是通过音乐本体的形式建构而产生。至于摄影,170多年来经历了具象的“磨练”之后,其抽象表现力应该可以闪亮登场了——朱锋的《镜子》,就是在影像领域中高度抽象之后的结晶!
《镜子》的抽象,“是关于光本身的照片。是用扫描仪直接扫描镜子实物,通过变换镜子和扫描仪的角度,获得不同的反光,得到不同色彩的影像。”尽管整个过程是摆脱相机得到了另类图像,但这些图像的本质却和摄影一样,探寻摄影最基础的语言“光”与“时间”的永恒。本身空无一物的镜子与抽象而遍在的光相结合,达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朱锋作品
然而仅仅是抽象,还不足以完整地揭示朱锋这些年来摄影实践的探索精神。1974年出生于上海的朱锋,200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他的作品进入了艺术北京博览会、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旧金山当代对话基金会、芝加哥当代摄影美术馆、匈牙利20℃艺术中心、贝茨大学美术馆、堪萨斯城艺术学院美术馆等重要展场,获得过2014十大中国新锐摄影师、杰出亚洲艺术奖、南方纪实摄影展最佳新人奖、希腊第二届国际摄影比赛最佳组照奖等诸多奖项,并被美国贝茨大学美术馆、英国当代冲突档案馆、广东美术馆等公共收藏。然而一路走来,他的作品的风格多变,创新意识凸显,也正是奠定了《镜子》“魔力”的最终呈现。
朱锋作品
对于朱锋而言,摄影充满了不确定性:“摄影的本质就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拍照的理由。”拍照的过程是个不断变换着主题、方法和观念,也是个自我解释和自我质疑的过程。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提供了创作上的自由。从一开始,朱锋的摄影生涯就尝试着拍摄不同于传统的各类肖像。他在2006年创作的肖像系列《片面》中,以标准护照照片的形式,将一个人的脸,分裂成两张即相同又不同的面孔。他所要质疑的不仅仅是肖像摄影的再现的真实性,同时也是作为身份证明的肖像照片的功能。观看朱锋的肖像作品,似乎总有种辨别真伪的冲动,哪一张照片代表了那个真正的个体?接下来,朱锋的创作转向了景观——他的“二手现实”系列是从随处可见的印刷广告、宣传单等现成图像中选取建筑物的顶部,进行翻拍而成。建筑物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可视的遗迹,而建筑物的顶部通常又最具视觉效果,甚至体现着建筑特的特定风格。朱锋就是将镜头对准了它们,企图通过不断地重复来探讨图像的多义性,以及图像与想象的关系。如果说那些免费印刷品上的图像是被平面化的、简化的视觉图像,那么朱锋的企图就是将他们通过摄影的再复制,转化成多义的、多元的图像,它们并不是对现实中的景物的回归与还原,而是再造,是在艺术家的想象力的趋使下的再现。艺术家将那些印刷复制的图像再复制、印刷、放大,然后以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将作品装裱、展示。通过摄影术的介入,它们不仅仅是存在了,而几乎是获得了生命。最为诡异的是,逐风随后的“星系图”,则是由一些爽身粉洒在黑色的背景上,拍摄之后再经过数字技术加工而成。也许,朱锋的“星云图”是以实际作品试图回答什么是摄影的本质的问题。结果,它让人们思考的是:摄影术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或者说,摄影术也许本来就是时代所孕育的消逝的媒介。
朱锋作品
所以说,当我们回到《镜子》的时候,可以发现,对于朱锋而言,他更关心的是摄影和艺术的关系,摄影的本质与艺术的疆界。“片面”探讨的是真实性、权威性的问题;“二手现实”探讨的是摄影与绘画和再现的关系;在“星系图”中他借用摄影的方法寻找当代艺术的实质,超越了摄影本身。尽管朱锋的作品中也似乎没有一以贯之的明显的朱式风格,而《镜子》,自然也成为朱锋最具有力量感的视觉话语。诚如朱锋在接受访谈时所说:一方面,做镜子这组作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慢慢等待,等待扫描仪的光在镜子上缓缓流过,等待镜子上的光在反射给扫描仪,等待扫描仪把光转化为可见的色,在等待的过程中,时间转化为活生生的可以感受的生命体验。另外一方面,这抽象的概念,正好对应着静静等待后出现的抽象图像,具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时间,但是对于理解时间的本质,用最直接的方式可能就是用抽象的方式来体现最为合适。
关于专栏“上海摄影人”
作者自述: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接触了不少上海摄影人,他们在上海摄影界或纵横开拓,或默默耕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为他们写过一些或长或短的文字。这个专栏主要以目前依旧活跃的摄影人为主,兼及老一代的上海摄影名家,结合人与作品,为上海摄影的明天留下一些空谷回音而已!
关于作者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摄影专业硕士生导师。已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以及画册100多本,发表摄影文章数十万字。曾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论文章二等奖。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