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的书法被称之为“国粹”,它与京剧、武术一样,被古人一代一代传袭下来。所不同的,它的历史恐怕要比京剧和武术要久远的多。
书法是什么?可能有的人会简单认为就是写字,有的人可能会定义为写毛笔字。其实,书法之所以是国粹,就它本身具有很深的内涵,需要我们从更高层面、更宽范围和更多角度去品味和理解。如果给书法下个定义,我们不妨这样说:书法,是人们在对中国文学、文字、历史和词赋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运用特定的工具(包括笔墨纸砚)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的文字书写艺术,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书写内容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作者较深的艺术造诣和审美取向。
东晋王羲之在1600年前书写的《兰亭集序》,区区324个字,尚有四处勾抹涂改之处,但却被世人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定格为“书圣”,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唐人冯承素摹本《兰亭集序》中,寻找出答案来。据说冯承素所临的《兰亭集序》是诸多著名书法大家中最为接近王羲之原作的,因此被后人视为可以假乱真的“神品”。铺开这幅摹本,我们会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字的大小无律,运笔的收放自如,首尾的前后呼应,真楷和行书的巧妙融合,应该说是字字珠玑,美不胜收。稍微有点儿书法基础和审美观点的人,看了《兰亭集序》都不会无动于衷。这就说明了,《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绝不是源于王羲之的德高望重和地位显赫,也不是因为投入了多么多的精力和努力,而是靠它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征服了后人。这里,没有恭维,也没有从众。相传王羲之后来曾经多次提笔,试图出现当时的风采,收获相似水准的书法精品但都没有成功。
书法是很讲究的。
首先,它讲究个章法。一幅作品,不管是诗歌词赋,还是绝句美文,都是由文字构成的。而文字如何摆放,如何体现呼应和高潮,如何产生良好的艺术视觉,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艺术造诣。有的人在纸面上只写一个字,或两个字,这是无法体现出作品章法的。而不论采用什么字体,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都应该强调和体现出章法。行草有章法,真楷也应该有章法;条幅有章法,长卷同样少不了章法。没有章法的作品,不能称其为书法,那只能叫写字。
书法,还讲究个笔法。一幅作品,内容不同,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感情类型也不同,这就需要作者采用不同原料制成的毛笔(羊毫、狼毫、紫毫、兼毫)自如地书写,较好地体现创作初衷。一般说来,羊毫笔软一些,而狼毫笔相对硬一些,运用不同的毛笔,如何处理笔锋的收、放、藏,如何处理字的不同笔画所需要的运笔姿势和提压力度,是笔法运用中首先要考虑和落实的关键。
除了章法、笔法外,书法创作还讲究个墨法。墨法是一般人通常忽视的,而墨法本身又具有特定不可替代的渲染功能,不同的墨法所表现出来的书法艺术视觉是截然不同的。与绘画不同,书法只能是靠墨的运用来体现层次和高潮,我们只能在黑白之间创造出更多的过渡色,或表现得变化突兀,或表现得渐变自然,让别人能够从你的书法作品中,看到水墨画的效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法作品都需要水墨效果,真楷为主的长卷、大小篆书书写的作品,就应该庄重自然,这时的水墨比例应该以拉笔自然为标准,而有些内容较为闲散,艺术内涵较深的素材,不妨运用一下水墨技法,以收到艺术效果。
完整的书法作品,还对题款、用印等有相当严谨的讲究,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国古往今来的书法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迥异。无论是颜体的厚重,还是柳体的风骨,无论是欧体的严谨,还是二王的飘逸,无论是秦汉篆隶的风格,还是晋唐遗风的紧凑,无论是皇宫墨客的规矩,还是“颠张醉素”的潇洒,我们都可以用一个“美”字概括。而这个“美”的实质,不是我行我素,不是自己想当然,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而继承和创新过程中始终抓住“美”的主线。所以,评价书法作品,没有第一、第二之说,只有一流、二流之分。
习练书法,必须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有心揣摩古人的名帖名碑,消化和理解古人优秀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千万不能将书法简单化、庸俗化,更不能妖魔化和神秘化。看看日本、韩国对中国书法所采取的严谨、认真、科学的态度,看看我们的邻国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和普及,我们中国人,包括我们有些书法家还真得需要冷静、理性地思考一个问题:书法是什么?
2009年1月8日
作者:刘仁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