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大家知道,书法被称之为“国粹”。之所以受到古往今来帝王百姓的推崇和传承,之所以能够在笔墨之间留下如此的魅力,之所以一幅《兰亭序》便使人们如痴如醉,我想自然有它的道理。社会发展到了当今这个阶段,更多的人对书法的认识已经不局限在文化的范畴,它还成为很多人追求艺术、投资收藏的重要手段。用现在的话来说,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传播美和文化的种子,也可以成为建立沟通和友谊的桥梁。因此,从美学角度、文化内涵、艺术层面多角度地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从中切实受到艺术的陶冶则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书法是我们运用毛笔在宣纸上通过墨与水的融合而形成的视觉图象。也就是说,与绘画不同,书法没有其他色彩斑斓的颜料来渲染和烘托,只是靠白(宣纸)黑(墨汁)两色进行构思和创作。因此,我们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看作者对水和墨把握得是否自然到位,是否有层次,是否像一幅画。如果水墨之间缺少变化,就形成不了起伏和高潮,也难以表达所书作品的内涵,也很难产生理想的艺术效果。
其次,书法作品要想达到“一幅画”的效果,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是作品的章法。每个字有结构,每行字有呼应,每幅作品有章法。何谓章法?书法作品的“章法”,是指作品的谋篇布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笔墨水纸以及正文、题款、用印的综合摆布和完美体现。有人经常说,某幅书法作品单就一个字看写得很好,但一幅下来整体效果不甚理想,就是章法不到位。研习书法首先要临帖、读帖,除了机械地临摹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借鉴先人的章法规律。我们不能任由自己的偏好去想象和发挥。没有出处很难形成好作品,完全师古也不是好作品,真正的好作品应该是既有古风,又有今韵,是继承中的变化和升华,而章法首当其冲。
第三,作品内容要与表现形式协调和吻合。切忌不分内容,都采取一样的字体、墨法和形式,千篇一律地体现。比如从年代时间讲,我们写夏商周的内容,就要考虑采用甲骨文、金鼎文、石鼓文,反映秦汉内容就要采用大篆、小篆、汉隶;再如从书写内容讲,我们写诗词是一种写法、写碑铭又是一种写法。例如,我们写岳飞满江红词,就要考虑到当时岳飞的心境,作品就要张扬,就要有力度,就要以章草狂草为宜;如果我们写曹雪芹红楼梦《好了歌》,就要知道破落贵族的窘境和无奈,应该采用“还童体”为宜;从纸幅形式看,我们可以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扇面(包括团扇)、斗方小品,也可以是条幅、条屏;可以是中堂,也可以是长卷。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久远,目前能够认识破解甲骨文、金鼎文和石鼓文的人已经不多,所以这些字体不是目前主流字体,而秦书(大篆和小篆)则要有释文,以便读者欣赏。
第四,书法作品“要素”要完整、准确、讲究。作品主要包括:正文、题款、用印三大要素。正文一般不能繁体字和简体字混用,如有漏字,需要在题款中说明并补救;题款要根据作品实际需要灵活掌握:如纸面富裕,可以题上时间地点作者姓名堂号馈赠对象谦辞等等以补白,如果纸面紧张,就提“穷款”,最后唯一需要保留的“要素”就是名字(姓氏可省去);用印要讲究,一般除了迎首闲章外,作品末尾要留下名章和号章,而且须一阴一阳,章章之间须间隔一章以上的空隙;书写时间要写农历而不是阳历,比如今天是2008年1月1日,应写“丁亥年”,而不是2008年,因为农历丁亥年并没过去,戊子年尚未到来。
总之,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既要“走进去”(感悟其中的文化内容、艺术境界和思想内涵)看,又要“跳出来”(从文字演变、文学、历史、社会等角度结合起来感悟和品位)看;既要欣赏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要素,还要欣赏包括透视、层次、立意等方面的综合效果。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并非三言两语所能总结。但如果我们能从以上四个方面去欣赏书法作品,肯定会有全新的视觉发现和心灵感受。
农历乙丑年正月初十
作者:刘仁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