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创作榫卯结构雕塑,并非一时的灵感或偶然间的发现,而是在一种创造意志的驱动下,对传统文化形态中人们不太注意的东西来进行一番剖析,使这种深层结构现象,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借此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间的联系,寻求具有东方审美特质和构造法则的雕塑语言。加之我有过一段做木匠活的经历,懂得榫卯的奥妙,做起来得心应手。在我的雕塑工作室,砍斧,大锯和凿子代替了雕塑刀,木材代替了黄泥和石膏,一种原始的造物冲动将我带入了榫卯的凸凹世界。
榫头与卯眼,就其性质而论,是一种物质构造的结点方式。究其起源,可能在远古人类使用石质工具的年代里就有了。我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构造需要,创造了丰富的榫卯结点形态,广泛用于建筑、家具、农具等木器结构之中。宋代李仲明的《营造法式》汇集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阐述了专门的榫卯结构图谱,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范本。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仅是榫卯结点在生产技术中的力学作用,忽视其自身形态的文化涵意和审美特征。致使这种独特的结构方法在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下,日渐消逝。
作为一种实体存在的榫卯接点,不同于典籍中的社会观念和意识,它是人的智慧及行为,技术与审美的物化体现,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文化形态。此外,榫卯接点不同于雕塑、绘画所给予人们的直观形象作用,而是以它们内部所共有的结构特征,形成造型中最基本的艺术语素。通过它我们发现中国艺术特色的关键所在,由于它的存在,导致了中国建筑、家具、农业生产工具等木器造型的框架特征,以及南方楚墓中大量的漆器木雕甚至中国文字纵横相交的构架意味。
古人在为不同功能性榫卯命名时,已赋予自然美的想象和符号化特征。如:燕尾榫、狼牙榫、螳螂榫、勾头榫、搭掌榫等等。这种归位于自然的命名,虽然不以创造艺术形象为目的,而只是反映不用榫卯的力学功能的符号形象,但它们却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形态与情态、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尤其是在榫卯制作过程中的愉悦与奇异力的体验是现有艺术样式所无能为力的。当榫头与卯眼在外力的作用下构合时,一种强烈的冲击力、穿透力和契合状态,完全超越了自身形态的审美性,而是行为的感受与力的体验,人的情感在矛盾力的抗衡中得到震动和升华,进而达到客体与主体的融合境界。同时,凸+凹=的契合状态,诱发出“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哲理意蕴。
我们称榫卯接点是文化形态,是因为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构同关联。我们感受其中的审美意念,是因为它自身具有艺术的特征和雕塑般的形象及空间语言。在材料处理、制作方法和结构方法上,既不同于传统雕塑的塑造和雕刻法,亦不同于现代雕塑的焊接,垒砌构成法。而是榫卯楔接法。形体、空间、意念,均在木与木的凸凹契合、穿透中形成。
《榫卯结构系列》就是在这种启示下创作形成的。我想,它是展示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领域。我愿寻觅其间,乐此不疲。
载于《美术》1990年第1期
作者:傅中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