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问:你的作品试图向观众传达一种怎样的经验(观念、体验)?
答:我仍然想回到十年前创作榫卯结构系列作品的初衷:那就是以当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发现当代艺术的基因,创造出一种让观众觉得熟悉而又陌生的艺术形态。
熟悉和陌生,在我看来是一种经验和超经验的过程,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的共同体验通过某种形式的转换后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让观众觉得有一个深厚基点,并且在这个基点上,或者说我在这个基点上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不是传统主义者,我只是挪用了传统文化资源中对我有用的东西,既然要用,就必须有所研究,投入心力和体力。挪用只是策略而不是目的。在这个时代任何东西只要你觉得有用,用得好,用得是时候,就会有意思。每个艺术家的背景不一样,都会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有用就行。不可否认,我所选择的榫卯结构符号携带出某种历史文化的信息,这是作品表层意义,这点很重要,恰好让观众对我的作品有一种识别的可能,这种可能却成为视觉传达的通道。十几年来我将榫卯结构作为我艺术创作的母语,通过母语与观众对话,与现实对话,始终沿着一条认定轨迹向前推进。尽管有时觉得重复,我想:重复的意义在于对母语能量的消耗和不断释放。
问:你认为雕塑材料在你的创作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你是基于怎样的考虑选择了你现用的材料,而不是其它材料?
答:艺术作品的有效传达,取决于对材料选择的准确性。古典雕塑、现代雕塑、装置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材料和物体的艺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传统的雕塑方式旨在对材料质地的优劣作出选择、材料的意义体现在坚固性和永恒性,雕塑家通过材料塑造形象,显示出一种技艺美和材质的美感。而在现代雕塑和装置艺术中,材料和物品(现成物)不是由艺术家任意雕塑凿的对象,而是“主动”地为艺术家传达意图的媒介。
材料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现代工业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人工材料和人造物品的出现,显示出现代工业文化的特征,所以现代艺术家更注重对材料的选择,注重物性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影响人的观念。
在我的创作中,用什么材料需要慎重考虑,有时材料运用不妥,就完全改变了创作初衷,导致作品滑向一个不明确的指向。最初我找到榫卯语汇是从传统木质材料的构成方式中得到启发,或者说榫卯结构是由木材特性所导致的一种构造方法。94年前后,我的作品开始出现异质同构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对榫卵艺术语言发生了观念上的变化,榫卯结构的意义不仅仅是构造形象,榫卯的意义在榫与卯之间,在凸凹之间,是一种关系的艺术,榫卯在作品中只是一种母语符号,其创作路向不应受到原有材料限定。到现在为此,我的作品中出现了石材、金属、现成物品等,随创作的推进,可能会与更多的材料发生关系。
问:你面对的视觉资源是什么,你的作品所采用的视觉符号与这种视觉资源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这样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时代,人们面对的东西太多,作为个人体的艺术家能够成为他的视觉资源,有作用的东西,可能就是那么一点点,就我而言,从视觉上影响我的有三点:一、学院教育:在工艺院学习时,训练和培养了一种目的性很强,较为理性的设计意识,这使我在后来的艺术创作中着重于思考,着重于对视觉元素的把握和选择。二、西方艺术的影响:德国包豪斯学院设计精神、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英国雕塑家享利摩尔、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三、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这里所指的不是传统的绘画雕刻,而是传统的建筑、家具、农业生产工具,这些并非纯艺术的东西,使我深深感受到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长期稳定的造物意识,并且有一种心理上的接近感。
我的作品从视觉上看,似乎与学院训练学习的东西无关,与西方艺术相比,其形态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正是我想超越的一种东西,现存的东西,只能是一种资源,而不是永久的居所,艺术家只有不断的寻求新的空间才有创造的可能。
问:你认为中国当代雕塑更应强调普遍主义立场,面对国际语境发言,还是更应侧重中国问题,采用中国方式。
答:这个问题很大,也很复杂,这应该是一个大美术的概念,而不是门类艺术的问题,说起来会觉我们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我认为我们大可不必去迎合西方人的味口,而应侧重于我们自身的问题,围绕我们的文化历史提问,中国在世界上是个大国,中国的问题不能说与世界没有关系,国际语境是人类的共同情境,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里,我们应当听到自已的声音,也应当有我们“参与删‘发言”的身份。
我不是在鼓吹狭隘民族主义、地方主义,在面对西方人的俯视、观望、被选择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一定时期内很难达到真正的沟通和平等的对话。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强大,我们不必去揣摸西方人的心理,而应建立民族精神的家园,努力塑造中国当代艺术的形象,从而获得一种独立的,自为的中国当代艺术形态,这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平等沟通、发言。
问:你认为雕塑的边缘何在,它的未来前景如何?
答:现代雕塑已经不是原初意义上的雕刻和塑造,而是一种选择。当马塞尔·杜尚把一个极普通的便池,还有瓶架,自行车轮胎放在艺术作品的展台上时,雕塑的定义完全改变,雕塑便走向了边缘,这种在当时认为荒谬的行为,却对创造一个全新的艺术存在,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意义不在于是否雕塑一个便池或制作一个瓶架。而在于选择,这些被选择的物品发生了功能上的变化,变为艺术家思维与观念的媒介。
杜尚使用现成品是想反传统美学思想,可后来人干脆接受了现成品,并发现了其中的意义与价值,建立了一种新的语言体系,一种与传统雕塑概念相悖的不经雕塑的雕塑艺术。
电子计算机编码程序成为二十世纪的语言,这种技术的普及使许多人失去了笔算、书写的习惯。这正是传统表达方式面临信息时代的无能为力所导致的非人工表述现象。这一现象显示,一切都在一个新的时空中分裂、改组、综合,所有的分裂物都有自己新的独特的表达方式。雕塑艺术的分裂使雕塑朝着非雕塑方向发展。随着艺术对当代性的追求,雕塑会越来越走向观念性,其传达方式也会越来越远离雕塑。雕塑只能回到原初的定义上,成为一个传统的门类艺术而存在。
载于《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1999年出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