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40多位上世纪50—60年代初出生的雕塑家相聚上海,其作品展示在同时期建造的上钢五厂轧钢车间,二者相遇,使我对时间和年代有一种特别地感慨,此情此境,我们似乎接近了一个更为清晰而可能感受的历史景象。中国50年的起伏跌宕、改革开放的旅程造就了这一代人,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使这座曾为国家初期建设作出贡献的轧钢车间发生了功能性转变,成为中国雕塑家作品的汇聚之地,展示中心。
作为本次展览“开放之履”的策展人,也是参展作者,几年前还被称为青年雕塑家,此时此刻已列入中年。人到中年便是到了秋天,远看还是绿叶满枝,近看则已霜染枝头,中年人被誉为“年富力强”。当展览的讯息向各位发出之后,其热情不亚于青年,佳作纷呈,带着他们20余年来的足音旅痕,热情地支持着这个展览,这是令人感动与欣慰的。
今日中年雕塑家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大多毕业于上世纪80年代初,如今在40—50岁间徘徊,经历了停课串联,上山下乡,样板戏,批林批孔,恢复高考,出国留学,城雕运动等等。思想、观念、材料、形式手法一律在痛苦的反省中被颠覆,,正如沐浴烈火的凤凰,获得了新生。所以个人的语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时代的烙印因他们的语言而显得鲜明,这是当今中年雕塑家群体中的一些觉悟者与幸运者,从这个层面上说,他们的确年富力强。
在今天,我们所曾经熟悉的雕塑艺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雕塑艺术的含义界定了那些正在进行与生发的形式、材料和思想观念,从参展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代雕塑家所作出的努力和选择。中国雕塑艺术的未来必定在创造性的实验过程中形成。“开放之履”展呈现了一代艺术创造者的魅力,同时也向关注雕塑艺术的公众,敞开着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任何展览都有遗憾之处,此展由于名额所限,还有众多中年朋友的佳作未入展,在此请朋友们多多包涵吧!
2005年10月6日于武昌
作者:傅中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