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的选择与创造

  当今世界在艺术及至人类的精神动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长期以来被认为永恒不变、无可非议的价值,开始令人怀疑;另一方面,被人忽视或轻蔑的价值观却被正视和反思。雕塑艺术从传统的雕刻概念转向用现成物构造组合,甚至以为凡有形之物即可称之为“雕塑”,这无疑是对传统概念的冲破和改造。

  我们处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尴尬之中,过去的文化形态并未褪色,新的时代精神又迅速萌发。但新旧交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天的新是明天的旧,今天的创造是明天的传统;新的价值在于前所未有,也意味着创造和发现。试看人的一切行为,自古到今,都是去努力创造一个新的完美的世界。创造是一种选择,艺术家要有创新的精神境界,就应做出选择,就需要客观的我进入新意识。

  我选择雕塑作为创作媒体,因为我喜欢立体造型。对我来说,石头、木料、石膏、金属、各种物体都具有造型的可能。值得庆幸的是,现代工业社会给雕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而材料有时是促发雕塑家创作灵感的原动力,可以说材料往往会引导人们的造型观念。

  雕塑史也反映了物质材料的发展史,在一个没有金属矿藏和冶炼技术,只有土与火、石头与木材的时代,只能产生陶器和石刻艺术。艺术家只有根据现有材料造型,才能充分体现材料特性。希腊陶瓶、商周青铜器、玛雅石刻、楚国漆器,都是在特定时空里艺术家对材料特性研究的产物。材料不同,表现形式就不同,因此,材料在艺术创作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欧洲中世纪的建筑,稳定、垂直向上的形式除了宗教的因素,重要的是石块垒砌的原因。20世纪的著名建筑悉尼剧院,可以说是现代材料与现代艺术的赞美诗。巨大的曲面壳体和空间构架,不是传统材料所能胜任的,只有轻质、高强度的线材和板材才能赋之以新颖的造型。新材料带来新的艺术形式,也形成了新的造型观念。

  我喜欢依据材料所暗示出的特性创造作品,或是模拟某种材料隐喻主观意念。在选择材料时,力求在物理、生理和心理上的适合,因为不同材料的物性和心理影响不一样,如:板材的伸展、空灵,线材的轻快、紧张,块材的重量充实等。有时也用两种不同形态和质地的材料构造组合,使二者之间的差异性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和谐,这种和谐就是作品意念和形象的诞生。

  我所寻求的不是一种风格,而是要开辟更多的可能性,创造情感各异、形态各异的艺术形象。如果把自己束缚在某种格局里,将会导致艺术的死亡。自然的、人文的、传统的、现代的……,对于我来说,这些只是生长素和参照系,重要的不是继承,而是创造。

  即兴的成功作品,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等待这种偶然性的到来,似乎太渺茫。一个成功的形态创造不是即兴一画,或是随意一提,而是对自己欲表达的观念的把握,以及对情态与形态的体验和分析。

  关于作品的意念,我不想多作辩解,其内涵不是用语言所能传达。雕塑形态只是一个视觉信号、一个问题、一个启示。我相信,我们既能用现代科技去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能用学识和智慧去解释世界,也能用艺术的直觉去理解世界。

载于《美术观点》2010年第4期

作者:傅中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