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承漆传器之道

  1977年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一件朱漆木碗,是中国现知最早的漆器,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已经认识了漆的性能并调配颜色,用以制器。战国秦汉的500余年,漆器的制造和使用进入了鼎盛时期,造物意识、制作工艺、装饰手法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以木、皮、竹、夹苎等多种材料为胎骨的漆器,具有轻便、实用、耐酸抗腐蚀等优点,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用具。这一时期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楚地出土的大量漆器,以规模宏大或小巧精致的器形、缤纷繁复或单纯简洁的装饰,绚丽多彩或黑红二色、神秘浪漫或平实清新的艺术风尚,成为中国漆艺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漆器是立体与空间的艺术,又是材料技术与装饰绘画的艺术。漆器艺术承载的传统审美观念广泛地影响到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领域的发展,而其中的髹饰工艺应当是我们今天亟需传承与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今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堆砌的生活空间里,漆器似乎已成为人们对昔日典雅生活的追忆,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供人欣赏。然而,当我们把漆器艺术放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观照时,无论是造型、材料、技术、装饰都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以及面向当代转型的可能性。此次学术提名展展出的是一批当代漆艺家多年潜心传承与探索的成果,试图从古典、新古典和实验的三个维度呈显漆器语言的新近状态,从这些作品当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漆器艺术复兴的希望,漆器似乎又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当代漆艺,这批作品明显的具有吸收、借用、综合其它艺术门类的表达倾向,在不失漆器特性气质的前提下具备了更大的包容性,体现出当代漆艺家在造物与空间的创造与想象。

  传统漆艺的当代转型及其当代意义,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选在具有楚文化漆艺传统的湖北举办,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今对话、文脉相通,令人深省。借此契机衔接“以漆造物,以漆造美,承漆于世,传器之道”的传统,从而推进中国当代漆艺的创作与发展。

  注:本文是为“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2009年)撰写的展览前言

作者:傅中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