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傅中望的榫卯结构的意义在于它排除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情绪。在即将结束的二十世纪,能从一种积极的立场去排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情绪的中国人和中国美术家实在不多。这类人物当然不等于那些无视西方文化成果,甚至笼统否定和拒绝西方文化的偏执狂。偏执狂的起点是无知或自卑,而前者的起点是自信。当傅中望采用东方构成中最有魅力的榫卯结构方式作为他的雕塑母语时,他的作品便呈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热河一个雕塑流派的品格。众所周知,西方以食料为正宗的雕塑体系的基本特征载于团块造型,相应的艺术效果是凝重、单纯和男性化,而东方以木料为正宗的构造体系的基本特征载于结构造型,其典型的造型语言就是榫卯形式,相应的艺术效果是轻盈、多样和女性化。在尚未自觉把握东方构造体系的中国雕塑界,傅中望堪称开启新时代的先驱者。我们固然可以对他的鲜有作品提出异议,比如风格上规整与对称的古典倾向以及情调上的沙龙色彩等等,但他对对榫卯结构独到的理解却使他的创作前景富于变异弹性。榫卯能涵盖构成上的种种可能性。
傅中望的榫卯结构发现的是一个通俗而深邃的中国文化元素。榫卯形式从古至今存在于我们的整个文化空间,这一元素不仅能携带出中国造型艺术史和建筑营造史,而且也能把中国的阴阳思想精华携带出来。
傅中望运用榫卯符号,曾有过杜桑式的作法,即把榫卯部件的原始形态从建筑结构中直接剥离出来,使非艺术在约定的艺术场中转化为艺术。不过由于这种剥离只具有一次性效应,作者随后便使用移植、拼接、转换等手段,对孙某部件的原始形态进行第二次剥离。这一次剥离使得他的作品不再某一类确定的榫卯部件,而是一种只含有索行意味的符号。
傅中望的榫卯系列的艺术特征在符号运用上具有延续性,在构成上具有可分解性和可活动性。比如他的《龙骨》,既能左右摆动,又可重新组装。这颇有些类似于西方传来的积木游戏。不同之处在于积木的组合是标准的西式垒砌法,而傅中望的榫卯结构则是中式结合法。傅中望特别强调其作品的结点。他甚至认为结点是比外形更重要的东西。这是这些功能相同而形态不同的结点,为作者将历史和现实、古典与当代交织在一起提供着无穷的创作冲动。
彭德 批评家、策展人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载于《转换主义——生成与装置(当代艺术系列丛书)》1992年第3期
作者:彭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